扶贫外包还是劫贫济富?美国如何把扶贫做成生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们向贫困宣战,结果贫困赢了。”

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政府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扶贫,美国的贫困率却不降反升的残酷状况,美国总统里根无奈地叹息。

里根对美国贫困问题的判断是准确的,直到今天为止,贫困和由贫困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旧是美国的痼疾。

然而,与此同时,比美国人口多出一个数量级的中国却用比美国少得多的投入,实现了全面脱贫的惊人成就。

美国的扶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海量资金下去,却几乎看不到效果?

战贫无果

如今的人们将20世纪5、60年代视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美国既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带来的战争经济,又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了欧洲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美国这样一个奉行个人主义的国家,即使是在国家整体经济如此蓬勃发展的时期,仍有20%到25%的美国人深陷贫困。

一个丰裕的美国和一个贫困的美国,存在于同一时空,而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美国弱势群体与良心人士的强烈不满。

美国国内因此爆发了黑人民权运动、工会运动、青年学生、新左派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抗议,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平等的社会经济机会。

同时,在国际层面上,来自苏联的意识形态竞争压力,也让美国政府不得不做些什么,来抵消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社会福利制度对本国工人的吸引力。

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促使美国约翰逊政府在1964年提出了“向贫困宣战计划”。

在提出该计划的演讲当中,约翰逊野心勃勃地宣布,要让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灭贫困的国家。

起初,一切看起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扶持和技能培训,并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在政府的努力下,美国的社会贫困率稳步下降,到1973年时,达到11.1%的历史最低水平。

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美国的扶贫工作的效果却急转直下。

随着滞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贫困率开始在回升,哪怕美国政府通过新自由主义改革最终走出了危机,美国的贫困状况也没能随之好转。

1973那11.1%的贫困率数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美国贫困率的最低记录,直到2019年才被10.5%的新记录打破,但在这之后,由于疫情影响,美国贫困率又开始回升。

一些人将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扶贫不利,归咎为新自由主义下政府大幅削减开支,减少了对贫困人口的福利救济。

但是事实上,哪怕是在最激进地推行新自由主义,在任内推进公共部门私有化,扩大大公司权力并削减救助措施的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政府花在扶贫项目上的开支依旧在不断上升。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每年都要花费数千亿美元用于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住房补贴、食品券、福利和减免税收等。

眼见美国政府如此撒钱,美国的贫困问题依旧不见好转,再考虑到一直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也始终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很多人因此对贫困问题感到了绝望,以为贫困是无法战胜的。

直到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让世界重新燃起了战胜贫困的希望。

对此,有欧美媒体酸溜溜地表示,中国的脱贫成就是大力砸钱堆出来的结果,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持续性,以此来为本国的扶贫失败辩护。

诚然,在中国实施脱贫攻坚的8年中,仅中国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就高达1.6万亿,这还不包括那些企业、个人出于社会责任的投资帮扶。

但如果横向对比,不难发现,即使是将中国社会各界的投入都算上,中国脱贫攻坚的8年花在扶贫上的钱,也不如美国政府在同样的8年里在扶贫上的支出多。

并且,中国的脱贫攻坚投入,切实帮助国内收入最少的9899万人摆脱了贫困的困扰,相比之下,美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不足中国一半,可在投入了更多的钱之后却看不到脱贫效果。

劫贫济富

这样的现实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了解中美在扶贫工作上的区别,就会意识到两国在扶贫上的不同结果其实并不值得意外。

中国的扶贫,是全党全国的共同信念,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各级领导要立下军令状,累计选派近300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贫困村一线驻扎,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脱贫后还要继续持续追踪防止返贫。

而美国的扶贫,却早就被“扶贫经济”的利益相关方做成了生意。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以改善“官僚懒政”为由,推动政府职能私有化,认为这能够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扶贫作为政府的一项大额开支,自然也在职能外包“降本增效”的行列之内。

然而,私人企业追求效率,究其根源还是为了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

在正常的商业活动当中,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一体的,他们会拒绝为那些名实不符的产品付费,这使得商家不得不提供与标价相当的产品。

但在扶贫工作当中,付费者是政府,但使用者却是穷人,作为付费方的政府不仅缺乏对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并且付费金额取决于穷人的数量。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那些公司来说,比起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帮助穷人脱贫,不如让这些人继续贫穷的活着,好让自己继续从政府手中拿钱。

于是,人们就看到,当政府将扶贫外包给私人企业之后,各种“贫困有限公司”迅速崛起,以服务价值的名义拿走了大部分原本应该用于扶贫的资金。

每一项政府为扶贫采取的行动,都能衍生巨大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的公司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许多富人也借此链条造假,骗取政府补贴。

反倒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因为对政府政策并不了解,根本未能从中受惠。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为扶贫支出1美元,只有22美分能够真正到达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

比起在救济中的吞没,更加可怕的是美国资本还在有意识地联手创造贫穷。

曾经的美国,工人可以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谈判,这当然令资本家十分不爽,他们不断地用金钱游说政客,希望政府能够抛弃工会。

最终,在里根政府时期,资本家集团取得了自己想要的胜利。

当1981年全美1.3万空中交通管制员以罢工要求联邦航空管理局提高待遇,却被里根政府直接解雇时,标志着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工人的保护。

在那以后,美国的企业主开始肆无忌惮地压低工人的薪酬,工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糟。

从1979年至今,美国的GDP总量已经翻了10倍有余,但许多美国人的收入却依旧与当初相当。

这其中的问题,美国政府并不是不清楚,每年都有无数研究报告、媒体报道,揭露美国扶贫存在的问题,甚至从政府数据当中也能看出明显的漏洞。

但每当美国政府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善状况时,都会因为来自相关利益集团的阻力而半途放弃。

例如,美国政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退税,但由于税法复杂,普通人需要通过税务公司来申报税务,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钱都流入了税务公司的腰包。

对此,美国政府也曾考虑过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费的报税服务,以减少其中的浪费,但在税务公司花了数百万美元买通政客的情况下,这一目标20余年都未有任何进展。

当扶贫成为了一门生意,贫困人群的苦难在资本眼中必然会成为资源。

美国的资本正在批量创造贫困,政府的议员们在金钱攻势下,对美国贫困的根源视而不见,只在各种扶贫工作细节上争论不休,甚至将指责困境中的人们太过懒惰,依赖福利而生存。

这样名为扶贫,实则只是为企业的劫贫济富兜底的政府,当然不可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但美国政府显然没有也不打算反思,美国的贫困依旧是个无解的难题。

参考资料

美《大西洋月刊》:美国“扶贫”如何成为一门大生意? 环球网

美国反贫困计划是如何失败的:基于明斯基的贫困问题研究 孙小雨 经济思想史学刊

《扫地出门》作者新作:为什么贫困在美国持续存在? 新京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美国   外包   生意   贫困   美国政府   政府   中国   里根   工人   约翰逊   穷人   自由主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