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谈起睡眠,有家长摇头叹气:
“孩子晚上精力旺盛,总是不想睡,非要整到11点,早上又起不来,看他睡熟的样子,又舍不得叫他!”
其他家长纷纷响应:原来不止我家这样啊,晚上好像用不完的电,早上就没电了!
更令家长头疼的是,孩子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其实,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睡眠不足,还会干扰孩子的生长发育!
科学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的深睡眠期间达到分泌高峰期,这个时段分泌的生长激素占总量的50%以上。
如果孩子长期晚睡,不仅身高会受影响,免疫力也会下降,甚至影响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曾经为孩子睡眠问题焦虑不已的妈妈,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终于总结出四个让孩子九点半前安稳入睡的绝招。
坚持一周,孩子就能形成规律,整个家庭的氛围也变得轻松愉快。

反复催孩子睡觉,孩子根本不听,不是因为孩子叛逆,而是他们对时间没有具象认知,只想多玩会儿!
我的策略是,跟孩子一起制定了每日计划表:晚上放学后,6点半开始学习,包括写作业、读书、运动、自由玩等项目,9点准时停止一切学习任务,开始洗澡、刷牙,为睡眠做准备,9点30必须准时躺到床上。
我使用可视化自律打卡器,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让孩子打一个绿色的对勾。要做的事情一目了然,孩子很容易接受这样的安排。
儿童心理学中的 “预期管理” 理论认为,孩子对未知的安排会产生焦虑,而明确的流程和时间信号,能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指出:明确的时间界限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当孩子清楚知道每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他们会更愿意配合。
关键点: 制定作息表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让他们参与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命令。这种参与感会大大提高孩子遵守约定的意愿。

睡前1小时的 “质量”,比 “数量” 更重要,该舍弃的事情一定要果断停止。
日常计划可能会因为突发情况无法正常执行,这时就需要灵活调整。
比如,老师突然布置了额外作业,孩子花费了1个小时,远超平时30分钟的预期,那就要舍掉一些非必需的任务。
我家的做法是:优先保证睡眠,必要时取消阅读时间、写作练习,一切以九点半睡觉为最终目标。
此外,要舍弃一切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的活动:
宗旨就是“睡眠优先”:当睡眠和其他活动冲突时,优先保证睡眠。

睡前,要帮助孩子从 “活跃模式” 切换到 “放松模式”。建立固定的 “睡前仪式”,让孩子形成 “做完这件事,就要睡觉” 的条件反射。
适合睡前的安静活动包括:
当孩子不想听故事,或者总是想搭话时,不如改成亲子聊天。让孩子尽情表达,我们则给予积极回应,这能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减少睡前的焦虑。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后背按摩”,每次要睡时,就侧过身,把我的手拉到他的背上。轻轻按摩几分钟,他就能慢慢进入梦乡。
儿科医生指出,睡前按摩能降低孩子的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同时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让人感到幸福的神经递质,让孩子更放松。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相当于给大脑发送“准备睡觉”的信号。当一系列放松活动按固定顺序进行,孩子的身心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睡眠状态。
我注意到,当我坚持这些平静活动约20-30分钟后,甚至有时候只需5分钟,孩子就开始打哈欠、揉眼睛,这表明他的身体已经做好了睡眠准备。

想要孩子晚上九点半入睡,早上一定要按时叫孩子起床,哪怕是周末也别打乱节奏。
因为孩子的睡眠周期是固定的,如果早上起得晚,晚上自然会睡得晚,形成恶性循环。
开始时,我每天早上7点叫孩子起床,即使再困倦也不例外。令人惊喜的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每天7点前就能自动醒来。
人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当形成习惯,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
儿童睡眠专家指出,固定的起床时间能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到点犯困、到点清醒”的规律。生物钟一旦固定,入睡和醒来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对于叫孩子起床困难的问题,可以尝试这些温和有效的方法:

写在最后:
让孩子九点半入睡,不是 “逼孩子听话”,而是帮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习惯。
这 4 个绝招,核心不是 “控制孩子”,而是 “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入睡节奏”。
可能刚开始调整时,孩子会有抵触,家长也会觉得麻烦,但只要坚持 1-2 周,形成习惯后,你会发现:不用再反复催睡,孩子会主动配合;不用再担心孩子睡不够,第二天醒来精力满满。
毕竟,对孩子来说,安稳的睡眠,才是成长中最珍贵的 “养分”;而对家长来说,看着孩子平静入睡的样子,也是忙碌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光。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