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密码”和“羊群效应”成就了网红们的“割韭菜”行为

网红大蓝的账号被无限期封禁,连带着他老婆大叶子的账号也遭了殃。平台给出的理由是多次发布非法荐股内容,煽动网民全仓买入特定股票,严重触犯法律法规。

其实我在一年多前就看过他的直播,只看了一会,就果断划走。我当时就认为这个人走不远,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太过张狂、太过傲娇,有那种所有暴发户特有的目中无人和嚣张自负。没想到两年不到就出事了。

这几年,各大小网红塌房、禁言、封号的消息不断传出,从在巴黎捡到了个小学生作业本的猫一杯,到弄虚作假卖月饼的小杨哥,再到“红薯粉经检验没有红薯”的东北雨姐,以及嘲讽大学生找工作的羊毛月,还有写作《基层女性》、以分享女性话题而名噪一时的王慧玲……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因为祸从口出这个原因而受到了平台不同程度的处罚,有的甚至被永久封号。

平台对于这些网红们的处罚似乎也是毫不手软。据统计,截止到2024年底,微信平台累计处罚了3.9万个售假微信个人账号,封禁了1.2万个个人账号;此外,微信还主动打击了12万余个售假直播间,并经投诉核实后打击了2.3万余个售假直播间。在视频号场景中,微信共计打击了1.27万个售假视频号账号,其中3500余个视频号账号被永久封禁。

而快手全年累计处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0万个,处置评论数超过100万条,永封水军类账号数超过3.5万个。此外,快手还封禁了谣言账号超过3万个,清理谣言视频超过51万个。

当然,重头戏还是在抖音平台。2024年,抖音平台封禁账号总数达到了32万个,封禁的录播账号超3万个,清退的直播机构为526家。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那些网红都是徒有其表,不过是靠无下限的出位博眼球,无非是哗众取宠、投机取巧之徒。

但是实际上,那些网红,尤其是头部网红,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具备了一般人不具备的特质才。就比如最起码的,出境直播的勇气,别小看这一点,一般人你叫他出境录个视频都不好意思,更别说直播了。他们最怕的除了说不好之外,还有比如熟人看见了会怎么想,会不会就此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等等,这就是心里障碍,是很难克服的,不到万不得已是做不到的。

再比如网红们的口才一般都很好,你在直播间见到那些网红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场景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自己试一下就知道,没有台下长时间的苦练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网红们可以说都是知己知彼的“军事专家”和熟谙人性的“心理学家”。

首先在树立人设方面,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外形、性格、文化水平以及知识技能等塑造自己独特的IP形象。有成功精英人士,也有土的掉渣的农民或底层打工人。比如,大蓝的人设就是通过自己努力挣了大钱的富豪,他甚至不计较自己被称为暴发户。他会刻意地在豪车、高档酒店、别墅、豪华办公室等场景中,以老板和富人的口吻讲述各种话题,营造出一种奢华的氛围,与普通人的生活形成反差,从而吸引观众注意力。

其次,很多网红深谙流量密码。他们或造型怪异,或特立独行,往往用夸张、出格的言论博取眼球。而且他们熟知广大网友的所思所想,知道网友和平台算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知道播什么会涨流量,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地投其所好。

因此,一些网红利用自身影响力进行的割韭菜行为,本质上是对人类心理机制、群体行为规律及平台算法逻辑的多重迎合。

在大脑颞叶深处,有一个类似杏仁核的小结构,被誉为大脑的“安全卫士”。它是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堪称人体的“警报中心”。当我们面临潜在威胁时,杏仁核会迅速做出反应,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

“杏仁核警报机制”表明,夸张言论(如挑衅、争议、恐吓)能快速激活情绪脑区,引发愤怒、好奇、震惊等强烈反应。例如,某博主宣称“90% 的职场人都是废物”,这种极端判断会瞬间触发读者的情绪防御,迫使其注意力聚焦。

此外,人类驱动认知心理学中的“异常检测机制”使我们天然关注偏离常规的信息。一般的言论如“努力才能成功”难以突破信息过滤层,而“躺平才是真谛”这类反主流观点,因违背社会主流叙事,更容易被大脑识别为“新异刺激”,从而获得认知资源倾斜。

一些网红的出格言论常包裹着“反权威”、“反常规”的外衣,迎合部分用户对个性化的追求。例如,某网红宣称“学历无用论”,虽违背事实,也没有根据,却能让教育焦虑群体或低学历者找到情感共鸣,从而引发追捧。

而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他们的推手和“帮凶”,主要原因在于平台流量至上的算法规则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网络环境。

比如,平台的标签化内容抓取算法通过关键词识别内容标签,夸张言论如“最”、“绝对”、“揭秘”等强情绪词汇,更容易被系统归类为“高吸引力内容”。如“房价必跌 50%”比“房价可能波动”更易被算法抓取,获得更高曝光量,这就容易引导很多博主在标题和内容方面极尽夸张之能事。

再比如,互动指标优先原则的推荐算法以“完播率、点赞率、评论率”为核心权重。而夸张言论因容易引发争议,天然具备高互动属性。例如,某视频标题“揭秘:明星私下都在吃垃圾食品”,通过制造冲突诱导用户发出“不可能”、“有证据吗”等言论,从而触发算法进行二次推荐。

有人就说,他们割韭菜固然可恶,但是如果网友们保持清醒,不去当韭菜,不就没有这么多悲剧了吗?

我只能说,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很多人都看过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书中的群体心理理论,揭示了粉丝被“割韭菜”的现象,本质上是群体非理性特征与领袖操控手段结合的必然结果。

勒庞认为,群体一旦形成,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会被削弱,转而依赖“集体无意识”行动,群体易陷入“非理性亢奋”,更易接受简单、夸张的观念,而非复杂的逻辑分析,尤其是极端言论,更能快速点燃群体情绪。

当大蓝以富翁、成功人士的人设出现在直播间,以“暴富秘籍”、“内幕消息”等口号煽动粉丝,并不断暗示粉丝“跟随我就能成功”时,粉丝往往就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如投资风险、产品缺陷),仅因情感共鸣(如对财富的渴望、对偶像的信任)而盲从。例如,部分粉丝被“全仓买入某股票必翻倍”的口号蛊惑,忽略市场规律,本质是群体将直觉(“偶像不会错”)凌驾于理性(风险评估)之上。

这些人不被割韭菜才是咄咄怪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科技   羊群   韭菜   效应   流量   成就   密码   账号   平台   算法   群体   言论   夸张   视频   情绪   粉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