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58岁,退休没多久,生活一下子松快了不少。每天除了照顾小孙子就是和老邻居们打打太极、遛遛弯。自从听说“保健品能防慢病”,他就托人买了足足一大箱。有瓶装的鱼油胶囊,有贵价的人参提取物,还有传说能“护肝护肾”的五花八门小药丸——这些成了张大爷每天雷打不动的“营养套餐”。
邻居王姨一声不吭地观察了一个月,发现张大爷精神不如以前,脸色反而发黄,饭量也变小了。一次社区义诊,医生认真问了生活习惯和用药史,连连摇头。医生说了句很多人想不到的话:老年人最该警惕的不是“三高”,而是某些保健品悄悄给身体加上了负担。有些用多了真的比不吃更糟。这句点醒梦中人的话,把张大爷和不少街坊都吓了一跳。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类似迷思,总觉得吃点保健品没坏处,身体也会更有底气。可你知道吗?有些热销多年的保健品,真不是越多越好,反而可能给肝脏、肾脏甚至免疫系统加重压力。到底哪些保健品容易“好心做坏事”?医生都推荐,赶紧看看自家有没有中招。
大家关心的问题不少,最常踩雷的正是下面4类保健品。今天咱们一起聊清楚,吃的越多,身体反而越吃力,到底怎么回事。
第一种:高剂量维生素类补剂
不少人觉得“多补点维生素,准没错”,殊不知高剂量服用A、D、E等脂溶性维生素,不仅不会更健康,反而容易造成肝损伤 甚至诱发中毒反应。
数据显示,有人连续高剂量服用维生素A三个月,出现了明显的食欲下降、肝区不适、脱发等症状。医生解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代谢慢,长期过量会悄悄累积,对肝脏尤其不友好。
第二种:无明确慢病适应证的钙片和辅酶Q10
一大批人没查骨质疏松、也没慢性心衰,却迷恋钙片、辅酶Q10做日常“保养”吃。医学会数据显示,盲目补钙反而会带来肾结石发病率提升12%-18% ,还可能影响铁、锌等矿物质吸收,搞巧反遭反噬。
辅酶Q10虽然有辅助心力衰竭的作用,可普通中老年人没明确缺乏、照单全收反而会扰乱正常代谢,让心脏负担白白增加。
第三种:所谓“降糖、降脂、降压”广告保健品
市面上一些打着“平稳三高”旗号的保健食品,其有效成分杂乱,有些还偷偷添加西药成分——这种保健品无临床验证,长期使用还会让肝肾反应变差 。
曾有调查发现,一组仿制“降糖胶囊”的保健品,三个月内,20%试用者肝功能指标异常。医生提醒,这类产品非药非食,用错了,真正出问题时还耽误规范治疗。
第四种:长期服用的清肠、排毒类产品
不少保健品挂着“排毒、美容、通便”名义,长期吃其实极易把肠道菌群搅乱,甚至让电解质失衡,增加腹泻、营养不良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连续服用“排毒茶、通便胶囊”者,肠动力紊乱发生率可升至15%以上 。医生一再强调,健康肠道靠均衡膳食,不靠“速效药”。
吃多了错的保健品,身体真的会拖累。肝肾代谢负担加重,还会“用药蒙蔽”真正需要救命的信号,更容易延误正规治疗。医生直白讲:保健品排查越早越好,别等到检出“肝肾损伤”才追悔莫及。
现在有不少中老年朋友,明明膳食已经很全,还喜欢往补剂上靠,真没必要。专业建议,膳食为主、生活规律* *才是健康底气。体检发现缺啥再针对性补充,千万别自己乱吃。发现身体不适,也要第一时间挂正规医院* *,别一味指望保健品能“治百病”。
健康这事儿,全靠日积月累的生活好习惯。如果怀疑家里保健品有问题,不妨带着补充剂清单去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忙判断。千金难买健康,咱还是得把钱花在有用正道上。
具体效果会因人而异,文章内容只作为健康科普,不可替代医生诊断和治疗。有任何健康相关疑虑都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详细检查,具体方案一定要遵从主诊医疗意见。吃对了少走弯路,才是给身体最实在的保护。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脂溶性维生素中毒发生机制与防治进展》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3.《食物补钙与肾结石发生风险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
4.《钙补充剂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价》中国循环杂志
5.《辅酶Q10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6.《保健品乱象调查与健康风险防控》健康时报
7.《非正规保健产品对肝肾功能的潜在危害》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8.《清肠排毒类保健食品安全性分析》中华消化杂志
9.《合理膳食与健康中国行动》中国营养学会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