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刚离开墨西哥,9月9日墨西哥就向国会提交对华加税法案,当地时间9月1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提高对华关税。
嘴上说着要深化中墨友谊的辛鲍姆,转头就对中国商品举起了50%关税的屠刀。这种"当面握手,背后捅刀"的操作,连华尔街的老狐狸都要甘拜下风。
墨西哥这出双面戏到底在演给谁看?背后的真正导演又是谁?
编辑:AJY
1400多种产品类别,50%的关税。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签下这份清单的时候,大概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
说起来这事的时间节点,真是巧得让人不得不多想。9月3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刚刚结束对墨西哥的访问。6天后,墨西哥就向国会提交了对华大规模加税的法案。
这种"无缝衔接"的操作,比接力赛跑还要精准。
再看看这份关税清单的内容。
从轻型汽车到个人护肤品,从汽车零部件到纺织玩具,几乎把中国对墨西哥出口的半壁江山都扫了进去。
影响规模有多大?520亿美元的贸易额,相当于墨西哥总进口量的8.6%。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的硬碰硬。
更让人意外的是税率设定。
中国汽车的关税,直接从20%拉到了50%,达到世贸组织的上限。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中国汽车在墨西哥市场的份额还在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对墨出口27.2万辆,同比暴增25.5%。
比亚迪、奇瑞、上汽,这些中国品牌刚刚在墨西哥站稳脚跟,现在却要面临这样的"当头一棒"。
时间卡得这么准,真的只是巧合吗?
国际观察家们心里都明白,这背后有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墨西哥政府声称,这是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预计能挽救32.5万个工作岗位。
听起来很合理,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问题了。
说是保护本土产业,可墨西哥到底有多少本土产业需要保护?
这个问题问得很现实。墨西哥的制造业,高度依赖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墨西哥生产一辆汽车,发动机可能来自中国,轮胎来自韩国,芯片来自日本。现在对中国零部件加税,生产成本立马就上去了。
这不是保护本土产业,而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更要命的是,墨西哥不少制造企业其实都是外资背景。
这些企业当初选择墨西哥,看中的就是它与美国的地理优势、相对低廉的成本,还有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立场的灵活性。
现在墨西哥开始"选边站",这些外资企业的信心恐怕也要动摇了。
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自己都承认过,关税不利于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
既然明知道对自己不利,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这是一次"投名状"式的表态。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加大了对墨西哥的要求,推动所谓"北美堡垒"战略。
美国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帮我们挡住中国商品,要么我们就对你们也加税。
据说美国甚至威胁对墨西哥加征30%的关税,逼迫其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
墨西哥财政部长阿马多尔也不避讳,直接承认这次关税调整与美墨加三国的贸易谈判息息相关。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弃车保帅"的策略。
墨西哥希望通过打压中国来换取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让步,保住自己进入美国市场的特殊通道。
可问题是,这种策略真的靠谱吗?
墨西哥金融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加布里埃拉·西勒看得很清楚,对未签贸易协定的国家征收关税有两个目的:增加收入和在特朗普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但她也警告,这种做法可能损害墨西哥自身的经济发展。
墨西哥这一刀砍下去,伤敌几何?
中国确实会受到冲击。1400多种商品中招,涉及纺织、电子、家电等多个行业。
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本来利润就薄,关税一加可能就没法在墨西哥市场立足了。
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约902亿美元,现在部分订单确实可能会流失。
但话说回来,中国经历过更狠的贸易战。
美国当年的关税大棒都没能打垮中国的产业链,墨西哥这招可能反而会倒逼中国企业升级。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转向其他市场,比如东南亚、非洲,或者加大内销力度。
中国现在搞"一带一路",多元化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本来就是大势所趋。
墨西哥的加税,说不定正好提醒中国:别再过度依赖某些不靠谱的"朋友"。
反倒是墨西哥自己,可能要承受更大的代价。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墨西哥关税政策将使中国对拉美出口减少8-12%,但墨西哥的通胀率可能因此上升1.2-1.8个百分点。
说白了,就是墨西哥老百姓要为政府的"政治表演"买单。
更现实的问题是,中国企业不是非墨西哥不可。
巴西对中国保持开放政策,2024年中巴贸易额达到1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一旦中国企业大规模转向巴西等其他拉美国家,墨西哥这个"跳板"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而且中国商务部已经启动了对墨西哥龙舌兰酒和牛油果的反补贴调查,这只是开始。
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中国如果对墨西哥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就能打击墨西哥的高端制造业。
更别说中国投资者可能重新考虑在墨西哥的产业布局,这势必影响墨西哥的就业市场和税收收入。
高盛的分析师认为,如果关税政策持续,将重塑整个拉美贸易格局,巴西和阿根廷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到时候,墨西哥可能真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墨西哥现在的处境,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骑虎难下"。
想讨好美国,又不想彻底得罪中国;想保住自己的经济利益,又不得不做出政治表态。
这种两边讨好的策略,在国际政治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对冲"。
问题是,对冲需要实力作支撑。
墨西哥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它的经济体量和话语权都有限,贸然卷入大国竞争,很容易落得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美国追求的是产业回归本土,不是让产业跑到墨西哥去。
墨西哥如果以为靠打压中国就能获得更多来自美国的订单和投资,那可能是想得太简单了。
特朗普政府现在正在推进企业"国有化",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产业回流和税收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墨西哥充其量只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颗棋子,而不是合作伙伴。
从长远看,这种依附性的发展模式风险很大。
一旦美国的战略需要发生变化,墨西哥可能瞬间就会被抛弃。
中国方面的反应倒是很冷静。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中墨同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应以互利共赢为目标。
这话听起来很外交辞令,但背后的意思很清楚:中国不会因为墨西哥的一时冲动就彻底翻脸,但也不会无原则地忍让。
中国商务部表态要对墨西哥的最终措施进行"认真评估",并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
这种表态的潜台词是:给你时间冷静,但底线不能碰。
对墨西哥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可能是战略清醒。
既要认清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真实地位,也要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考虑。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靠"打压别人"来发展自己,这条路越走越窄。
真正的出路,还是要在开放合作中寻找双赢的机会。
墨西哥能不能从这次"站队"的冲动中清醒过来,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从墨西哥的选择能看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确很难。想两边讨好,最后可能两边都不是人。
这种"代理人"模式如果成为常态,全球贸易规则就要被彻底重写。到时候,自由贸易可能真要变成历史。
面对大国压力,是选择独立自主还是依附站队?这不只是墨西哥的选择题。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