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五年来,中国坚持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之路,快速建成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2025年3月底,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火电装机容量;2025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99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5.6%,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9.7%,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9164亿千瓦时)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093亿千瓦时)之和。
为系统跟踪了解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最新趋势和特点,本年度调研按照营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筛选了能源行业样本企业70家,覆盖了54家传统能源企业(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矿开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和16家新能源企业。
从调研结果来看,能源行业双碳行动进步明显。得分60分(百分制)及以上的企业19家,远超去年的数量(7家)。在“2025能源行业双碳行动力TOP50”中,有41家企业得分提升。

2024年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要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二是要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三是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5年11月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国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持续提升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中国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如何推动中国能源行业从传统能源模式转型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成为能源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调研企业快速推动风光储与煤电融合发展。多数大型煤企已布局电力、供热、煤化工等下游业务,正通过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优化。石油石化企业加速布局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如中国石油布局了新能源新业务发展六大基地,分别是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吉林)、清洁转型示范基地(玉门)、绿色能源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新疆)、地热供暖示范基地(京津冀)、清洁电力生产基地(青海)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大庆)。
在调研的企业中,超九成的传统能源企业有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措施,包括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服务等。
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交通领域车网互动、建筑领域光储直柔、化工领域绿电制氢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能源企业开始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在调研的企业中,93%的企业积极发展能源业态新模式,包括源网荷储融合供给、智能调度平台、绿色电站、绿色微电网、业态多元化规模应用等。如正泰聚焦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和智慧低碳等核心业务,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核心抓手,形成了“绿源、智网、降荷、新储”系统服务能力,针对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这四个碳排放占比最大的行业,正泰已推出几十项行业碳减排解决方案。为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三峡能源创新提出“风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安徽省阜阳市的采煤沉陷区转化为清洁能源基地。
近年来,地方能源集团加速整合,成为新能源产业版图中重要的竞争力量。虽然大型地方能源集团在资产规模和营收规模方面已逐渐看齐能源央企,但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双碳行动力不足。
本年度调研中,新能源企业评价得分最高,在“2025能源行业双碳行动力TOP50”,10家新能源企业得分60(百分制)以上。地方能源企业平均得分为27.9,只有43.5%的地方能源企业披露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环保投入方面,有37家调研企业2024年环保投入超过亿元,其中最高为中国石化,年度环保投入超200亿元。在调研的企业中,万元营收年度环保投入为58.7元。从企业类型看,能源央企及其下属的年度环保投入平均为22.1亿元,新能源企业平均为4.5亿元,地方能源企业平均为2.9亿元,投入金额远低于能源央企。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能源技术展望2024》(ETP-2024),太阳能光伏、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池、电解器和热泵等六类大规模制造清洁能源技术仍将快速发展,预测其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7000亿美元,增至2035年的2万亿美元以上。
这一轮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坚强的技术创新支撑,实现了由新能源技术推动的能源结构重大转型。中国聚焦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的技术创新。据统计,中国清洁能源技术专利申请的全球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约5%上升至75%以上,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支出已接近欧盟与美国的总和。
本年度调研中,调研企业基本建立了科技创新相关制度,明确了能源科技创新的方向。调研显示,97%的企业有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措施,如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新一代核能体系、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等;90%的调研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智慧电厂、智能油气田、智能化煤矿、智能电网、智能工厂等。
调研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与合作,91%的调研企业成立了绿色研发机构和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的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如国家电网公司联合31家来自发电、新能源、高校等不同领域的单位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旨在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新能源消纳、系统稳定性等难题,汇聚各方科研力量,搭建协同创新网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
能源行业产业链较长,在全球争抢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的过程中,能源供应链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能源政策现状》报告,自2020年以来,与清洁技术供应链相关的贸易措施大幅增加,各国实施了近200项针对清洁能源技术的贸易政策,而此前5年仅有40项。这些贸易措施既有关税措施,也包括了大量的非关税措施,如可持续供应链、产品碳足迹、生态设计、生态标签等规则和要求。
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尤其是出海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贸易趋势和要求。本年度调研中,62.9%的企业建立了绿色采购的制度和措施,32.9%的企业通过培训等措施对供应链减碳进行支持。然而,只有27%的企业公开披露了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地方能源企业中,只有21.7%的调研企业有绿色采购制度。
中国新能源发展为全球减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诸多绿色公共产品,包括绿色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等。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80%,锂电池产量也接近全球的80%,新能源车总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70%。
中国的绿色产品和减碳能力通过全球贸易快速外溢。“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覆盖了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接近全球一年碳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产品的成本快速下降,过去十年,全球光伏、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了超过80%和60%。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能源企业积极加入、发起行业合作网络,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本年度调研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参与或发起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推动能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对接融通。例如2024年8月,两大能源央企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了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推动新型储能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国石油加入了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油气行业脱碳章程(OGDC)等行业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中国石化与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华能、沙特阿美等共同发起成立国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宁德时代加入了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 GBA)、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等162家国内外行业协会。
在标准制定方面,能源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撑行业健康发展。调研期内,57.1%的企业参与了能源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例如在调研期内,中国石油制定发布国际标准6项,牵头制定了油气行业首个绿色低碳国际标准ISO/TS20790:2024《油气工业及低碳能源 油气田设备材料绿色制造和低碳排放指南》。
2024年,全球超过90%的新增电力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中国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清洁能源投资国,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能源企业需积极融入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以“绿色”和“责任”引领全球能源行业迈入“可持续竞争”的新时代,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可持续未来”。
南方周末研究员 孙孝文 王瑞萱
责编 邹力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