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58岁,退休后一直注重养生。她听说朋友吃了某款“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效果不错,就跟着买了几瓶。结果吃完之后,不仅没觉得身体变好,反而出现了轻微的肝功能异常。去医院一查,医生说可能和保健品有关。李阿姨很困惑:“明明是‘补’的东西,怎么会伤身呢?”其实,像李阿姨这样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据统计,我国约有超过60%的中老年人都在长期服用各类保健品。但你真的了解保健品吗?它到底是“营养补充”还是“健康负担”?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保健品到底能不能吃?又该如何科学选择?
保健品,也叫膳食补充剂,主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本提取物、氨基酸等成分,主要作用是“补充日常饮食中可能缺乏的营养素”,而不是治疗疾病。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误以为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或治疗疾病,其实不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它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也就是说,它不是药,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多次强调,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所以,我们在选择保健品之前,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位:它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既然保健品不是人人都必须吃的,那哪些人群才是真正需要补充的人群呢?
首先,是一些特殊生理阶段的人群,比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她们对叶酸、铁、钙等营养素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其次,是一些饮食结构不均衡的人群,如素食者、节食减肥者,他们容易缺乏某些维生素(如B12)或矿物质;再者,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和维生素D。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能力下降,尤其是老年人,适当补充一些营养素是有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补充都应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跟风购买。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品,我们该如何挑选?
第一步,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你是缺钙?缺铁?还是想提高免疫力?不同的目标对应的产品不同。例如,想要改善睡眠可以选择含有褪黑素的产品,而想要强健骨骼则应关注含钙和维生素D的产品。
第二步,查看产品标签。正规的保健品外包装上会有“蓝帽子”标志(即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这是国家认证的标识。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成分表、适用人群、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步,咨询专业人士。如果你不确定是否需要服用某种保健品,建议先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测(如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查等),再结合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决定是否服用。
目前市面上存在不少关于保健品的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越多越好”。有些人认为多吃点保健品总没错,其实不然。过量摄入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可能会在体内积累,导致中毒。
第二个误区是“别人吃我也吃”。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有些保健品含有中药成分,体质偏热的人吃了可能会上火。
第三个误区是“贵的就是好的”。价格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是否安全有效。
此外,还需要警惕虚假宣传。有些商家为了促销,夸大产品功效,甚至打着“抗癌”“延寿”等旗号误导消费者。对此,我们要保持理性判断,不轻信广告。
保健品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工具,用得好可以为我们的健康加分,用不好反而可能带来风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科学的选择能力和理性的消费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被营销话术带偏节奏。记住一句话:营养的第一来源永远是食物,而不是保健品 。只有在确实存在营养缺口的情况下,才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保健品来补充。
愿你在追求健康的路上,少走弯路,吃得明白,活得安心。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