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刚落下帷幕,iPhone 17等新机型如约而至。但比起硬件,这次更受关注的,竟然是那个让全球开发者又爱又恨的“苹果税”。
随着美国、欧盟纷纷下调甚至免除“苹果税”,中国市场会不会成为苹果全球收入的新“金矿”?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关心科技与经济的读者深思。
苹果的服务业务,向来是公司业绩的顶梁柱。2025财年第三季,苹果服务业务收入高达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远超市场预期,毛利率更是高达75.5%。
这其中,App Store功不可没。所谓“苹果税”,就是开发者在App Store内卖数字商品时,需要被苹果抽取15%-30%的费用。这套机制,不仅让苹果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监管机构频频出手。
美国司法部和欧盟都盯上了苹果。美国法院在2025年4月底直接裁定,禁止苹果阻拦开发者引导用户用第三方支付,佣金甚至降到0%。欧盟也不甘落后,连开重磅罚单,要求苹果彻底开放第三方支付和下载渠道,“苹果税”最低只剩下12%。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哥伦比亚等超15个国家地区也在跟进。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国际监管潮流的延续,短期内对苹果影响有限。但如果把目光放在数据上,故事就变得耐人寻味。
2024年,中国区App Store数字商品与服务销售额达2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30亿美元),高于欧洲(200亿美元)。按照苹果对外披露的抽成规则,中国市场“苹果税”平均费率高达28%,2024年缴纳“苹果税”金额为64.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48亿美元,却已经超过欧洲的48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区这64.4亿美元“苹果税”收入,约占中国区总营收的10%。美国这一比例为8.8%,欧洲则仅为4.6%。也就是说,苹果在中国每赚10美元,就有1美元来源于“苹果税”。在美国是0.88美元,在欧洲还不到0.5美元。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欧的“苹果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中国市场依旧维持全球最高的“苹果税”费率,短期内难有松动迹象。随着美国和欧洲的“苹果税”收入下降,未来中国市场会不会反超美国,成为苹果“苹果税”全球第一大收入来源?
全球范围看,监管部门对苹果的压力有增无减。美国已经实现第三方支付“免税”,欧盟也把“苹果税”降到新低。韩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立法或司法层面推动苹果开放支付和下载渠道。这种趋势下,App Store的传统“抽成”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中国市场却显得格外安静。虽然中国是苹果全球第三大市场,2024年营收达646.46亿美元,但目前“苹果税”政策并未松动。即便2024年有消费者和小开发者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发起反垄断诉讼,法院也未支持原告。案件还在上诉和审理阶段,但短期内中国市场的“苹果税”格局大概率不会有大变化。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市场为何没有跟进国际监管潮流?原因并不简单。中国应用市场本身相对分散,安卓生态繁荣,App Store对开发者的“议价能力”更强。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在数字商品和服务领域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苹果的市场策略更趋谨慎。
按照2019-2024年中国App Store数字商品及服务销售额12%的复合增长率,2025年中国市场“苹果税”预计将达72亿美元,2026年为81亿美元,2027年达到90亿美元。同期,美国和欧洲即使维持高增长,一旦第三方支付渠道普及,“苹果税”收入反而会下降。
假设2026年美欧开发者使用苹果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比例为3:7,美国和欧洲的“苹果税”收入将分别为63亿美元和71亿美元。
中国市场则会以81亿美元的“苹果税”贡献,成为全球第一大来源地。有人或许会问,这样的趋势是否会倒逼苹果在中国市场“自我革新”?从当前的行业格局看,短期内中国市场依然是苹果“苹果税”最坚实的后盾。
部分观点认为,随着美欧市场“减税”,中国市场被动承担了更高的“苹果税”负担,是全球监管压力的“接盘侠”。但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市场的数字商品和服务消费本身增长迅猛,开发者盈利空间依然可观。加之“苹果税”诉讼在中国还没有明确的司法定论,监管层面也保持观望态度。
或许有人担心,“苹果税”持续高企会压垮中国开发者。但从现实来看,苹果生态依然强大,用户付费意愿高,短期内很难出现大规模开发者出走潮。未来,随着诉讼进展和行业竞争加剧,苹果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做出调整,值得持续关注。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