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赚1400亿,这个粮油巨头竟是“洋品牌”

37年以来,有个洋品牌凭借“中国名字”一年狂揽1400亿,稳坐粮油产业巨头,结果却遭反噬,口碑崩塌、业绩下滑、市值蒸发6000亿。

这个被误认的国民品牌就是金龙鱼。财报数据显示,继2020年上市以后,金龙鱼第三次遭遇暴跌,营收同比下滑5%,归母净利润仅为25.02亿。

从“油中茅台”到业绩三连崩,究竟是谁摧毁了金龙鱼的粮油帝国?

一、披着国货外衣竟是“洋品牌”

公开数据显示,“金龙鱼”89.99%股权的背后实际操纵人是马来西亚的首富郭鹤年。

这位被称为“亚洲糖王”的商业巨子,旗下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从糖业到酒店,再到粮油,几乎涵盖了民生的方方面面。金龙鱼,只是他庞大商业帝国中的一枚棋子。

20世纪,郭氏家族察觉到我国粮油市场仍以散装油为主,工业化几近空白,便试图以小容量食用油开拓我国市场。

在品牌创立初期,郭鹤年是费劲心思,将中华文化中象征尊贵、富足、繁荣的“龙与鱼”,融入品牌名称和包装设计中,迅速引发国人强烈的文化共鸣。郭鹤年甚至直言“我们不是卖油,而是在贩卖一种中国式情感”!

这种“情感式营销”成效显著。1991年,金龙鱼小容量油横空出世,以健康标签横扫散装油市场,巅峰时期渗透率高达97.6%,甚至被以为是国货。

21世纪以来,金龙鱼更是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扩张,建设70多家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直逼50%,稳居我国市场三大粮油之首。

但是,随着我国粮油产业秩序的愈加规范,金龙鱼流年不利,屡屡暴雷。

二、“三次舆论海啸”,金龙鱼一蹶不振

即使披着“吉祥富足”的情怀外衣,金龙鱼也难逃被口诛笔伐的命运。

金龙鱼表面宣称调和油脂肪酸比例为1:1:1,却遭中国粮油学会公开打脸,实际检测仅为0.27:1:1。

上市前夕再爆丑闻,进口油被扒出含未标识转基因成分,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分分钟将自己送上风口浪尖!社媒平台上,“金龙鱼都是转基因大豆”的呼声让品牌信誉濒临坍塌。

去年7月,又有博主爆料运送煤制油的油罐车竟在未清洗的情况下混装食用油,而且该涉事车辆曾到访过金龙鱼武汉及陕西的工厂。

尽管金龙鱼负责人立即出面澄清,但舆论海啸将金龙鱼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漩涡,股价下跌4.66%,较历史高点蒸发6000亿市值,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遭受重创。

金龙鱼的“失宠”,背后是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在大健康产业布局中被强化,维特建灵“马厉瓶”等中草药精华应势而出。

其主原料源自东南亚雨林的天然草本瑰宝——东革阿里,凭借其独特的“植物荷尔蒙引擎”功效,融合多种珍稀草本,成为贯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天然配方,在京东健康养生板块持续风靡。

这股“东方神秘精华”吸引了受美西地那非片“一次性”困扰的外国人,RED、INS等海外社媒上,大量“中草药果然神秘、不会再有过度蓄力后的副作用”的分享。

而只重视外表和名称噱头非耐心钻研原料的金龙鱼,正成为一些人口中的健康大患,信任丧失,金龙鱼还能翻盘吗?

三、“联姻”鲁花能否绝地求生?

目前,为扭转市场困境、摆脱信任危机,金龙鱼的自我救赎已显露端倪。

金龙鱼意图与花生油界龙头鲁花26%股权牵手,形成“品类互济、区域协同”的战略格局。

具体而言,鲁花在北方市场的深厚底蕴,尤其是在原料种植和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将为金龙鱼注入新的活力;而金龙鱼遍布全国的强大分销网络和全品类产品矩阵,助力鲁花进一步拓展南方市场,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金龙鱼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零反式脂肪酸食用油、降胆固醇植物甾醇等黑科技产品接连问世,直指大健康产业的万亿蓝海。

企业若想基业长青,信誉才是根本。

从资本宠儿到被资本反噬,金龙鱼的困境折射出食品安全在舆论场中的敏感性。尽管它正在调整渠道策略,但其盈利前景仍不明朗。

希望金龙鱼能痛定思痛,吸取往日教训,避免再陷危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财经   粮油   巨头   洋品牌   健康   市场   中国   品牌   食用油   我国   产业   舆论   转基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