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加坡媒体的披露,我才知道,中国已经没必要向世界证明什么

《海峡时报》最近几年对中国经济的点评越来越直白,2025年9月24日他们就发文说,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稳扎稳打,不用额外努力去确立影响力。

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起来,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确实让第三方都看在眼里。以前总觉得中国得在国际上多展示展示,现在看来,实力摆在那儿,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想看,从制造业到高科技,从基础设施到消费市场,这些数据和成就堆积起来,已经足够说服任何人了。尤其是看到新加坡媒体用数据说话,不带感情色彩,我就觉得,这份认可来得实诚。

海峡观察:中国从追赶到领跑的实打实证据

新加坡媒体的位置挺特别的,夹在东西方中间,看问题往往更客观。《海峡时报》在2025年10月的几篇评论里,直接点出中国经济韧性强到无需刻意宣传的地步。

他们引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中国在多边贸易中的表态稳健有力,不用大张旗鼓就影响全局。这让我想起他们早些年的报道,2015年基肖尔·马布巴尼写的那篇“当中国成为第一会怎样”,当时还只是展望,现在2025年回头看,已经成现实了。

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就达到14.79万亿元,相当于2万亿美元,超过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第一梯队。

再看上半年经济表现,2025年1到6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这不是小数目,比亚迪上半年卖出214.6万辆,吉利54.8万辆,上汽通用五菱41.3万辆,渗透率升到44.3%。

新加坡媒体在报道里特别提到,这种增长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技术积累的结果。电池和电动车领域的创新,让中国从跟跑到领跑。联合早报也跟进说,中国新经济业态像首发经济和银发经济,机会多得让全球企业眼红。

2025年1月21日,新华社从新加坡发回消息,他们关注中国市场这些新动向,认为未来充满潜力。这话接地气,因为新加坡自己就是贸易枢纽,他们看重实际效益。

中国经济不是孤立的,2025年上半年深圳GDP就达1.83万亿元,广州1.51万亿元,佛山和东莞紧随其后。大湾区整体高技术产业领航,消费和旅游共振明显。

7月12日联合早报韩咏红的专栏《中国经济来到半年转折点》里提到,6月CPI转增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虽还有压力,但整体回暖迹象明显。国际机构也投下信任票,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莱等银行上调中国全年增长预期,至少9家机构这么干。

6月13日世界银行的经济简报说,中国一季度GDP增长5.4%,政策支持消费回暖,低线城市房地产虽有波动,但整体可持续。这份报告强调释放消费潜力,就能稳住增长。中国这些年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韧性越来越强。

体育场上的真实镜像:从北京到杭州的自信升级

体育赛事是国际舞台的窗口,以前中国办奥运总像考试,2008年北京奥运那会儿,外媒调侃中国急于展示完美形象。现在不一样了,2023年杭州亚运会让新加坡媒体眼前一亮。

杭州亚运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水元素串联,展现杭州风韵和中国与亚洲的交融。开幕式高科技和文化元素交织,国际奥委会官网报道称,12417名运动员从45个国家和地区来参赛,中国注重让参与者感受真实,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

联合早报的报道特别提到,赛场上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街头移动支付,这些日常科技让外国记者打破刻板印象。亚运期间,新加坡选手珊蒂在女子200米跑夺金,国歌奏响第三次,她从100米银牌到200米金牌,展现韧劲。

桥牌混团和女团创佳绩,铜牌到手,总分225.77比中国231分虽微差,但首次获奖。赛艇和现代五项选手早早开赛,长拳王瓅苓20岁就擒铜牌,为新加坡首枚奖牌。中国体育成就从奖牌数到软实力,都在悄然升级,无需证明,因为参与者自己就感受到。

物流与基建的硬实力:桥连山川货通四海

中国强大不光在数字上,基础设施和物流速度更接地气。2025年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通车,贵州贞丰县到关岭县,桥面距水面625米,主跨1420米,全长2890米,横竖世界第一。它跨越“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抗风设计和高空施工多项技术突破,获21项专利,纳入国家桥梁标准。

这桥变超级IP,激活文旅消费,上半年“中国天眼”景区接待38万人次。贵州桥旅融合3.0,桥上披“千里江山图”色彩,625米高空蹦极、800米云端咖啡、300米水幕灯光秀,这些让大桥从工程到地标。

新加坡媒体在经济报道里,常提中国物流奇迹。云南野生菌从山里到上海餐桌,48小时内搞定,顺丰冷链今天发明天到。云南拾菌子生意火热,一线城市消费者多,广东北京上海首选。直播带货加速这过程,淘宝主播本土化选品,压缩中间渠道。

福建省古田菌菇线上销售,2021年“银耳姐姐”张家巧直播近3000万元,设立旗舰店。湖州吴兴区羊肚菌基地,供销合作社志愿者直播带货,拓展销售。云南大理电商扶贫,2019年“优帮帮”平台建绿色物流,冷库到终端投递,帮村民卖货。

2023年直播电商报告说,受疫情影响,主播带货本土化,选品了解当地商品。2020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大数据,云南产量全国领先,鲜品速冻加工多形式闯市场。义乌小商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全球,仓库传送带运转,订单直达海外。

10月6日新加坡媒体更新国庆中秋消费报道,双节旅游旺季,零售餐饮火热,全国景区开门迎客,黄金周概念他们也懂。中国物流和基建硬实力,让日常消费高效,经济韧性由此来。


全球共识下的中国步伐:无掌声,自有回响

国际上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新加坡媒体报道得最细致。2025年10月25日全球媒体聚焦“十五五”规划,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坚持经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霍夫曼,中国稳健推进现代化,尽管世界动荡。世界银行经济简报强调消费潜力释放,就能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半年转折点已过,上半年数据亮眼,国际银行上调预期。人民日报回应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不能否定整体。


中国强大是方方面面的,2025年“十五五”擘画蓝图,科技自立自强是重点。新加坡媒体从经济到体育,从基建到国际事务,都在记录这份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新加坡   中国   媒体   世界   中国经济   经济   联合早报   云南   杭州   上半年   世界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