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提出了一个“成功金字塔”理论。
把金字塔分成三层,对应三种人。
1.给予者。
2.索取者。
3.折中者。
最幸运的是,是给予者,自己过得好,还常常帮助他人,孝顺长辈。父母期待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可悲的是,很多孩子变成了索取者,连折中都做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孩子天生这样,是父母的教育失败,让孩子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不得不长期向父母索取。
特别是父母到了四五十岁,此时的孩子从青年到成年,从原生家庭走向独立。孩子受到什么教育,决定了转型是否成功。

给孩子造成悲剧的父母,身上有5个特征。
我的兄嫂,大概因为自己只有姐妹,没有兄弟,就导致很期待有儿子。
农村人,有重男轻女的传统,不奇怪。
自从侄子出生之后,兄嫂就厚爱有加。买品牌衣服,送到艺术班,有很多很多的玩具。
侄子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兄嫂才意识到:“成绩太差,要变成没出息的人。”
到了期末考试,兄嫂一看到通知书,就说:“你看看你慧姐(兄嫂妹妹的女儿),不仅学习好,还会帮助爸爸妈妈干活......”
侄子眼泪都流出来了:“你没有看,我的数学这次及格了?”
是的,以前很少及格的数学,这次及格了。但在兄嫂眼里,算什么呢?
做母亲的兄嫂,愣了一会,挤出几个字:“还要努力。”
有一次测验,侄子的语文,破天荒拿到了九十分。兄嫂看看,淡淡地来一句:“你啊,买豆腐,还缺一角。”
侄子想要解释,为什么自己错了十分。兄嫂转身,做饭去了。
当侄子到初中,就成为了大家庭里,最被嫌弃的人。每次聊 孩子读书,侄子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作为大人,在心目中,有一个孩子的“完美角色”。而孩子,却永远都不会完美。
作为大人,总是觉得自己有“绝对话语权”,如果孩子不认可,就是不听话,胡来。
不被大家看好的侄子,初中毕业,本地的职校都没有考上,就去读长沙的私立技校。花钱多,还什么都学不到。
离开学校,侄子茫茫然,干啥都不顺,还没有开始,就被贴标签——这你也干得成?
与此同时,大家又指责侄儿,总是在家里啃老。
捋一捋,父母身上的特征就出现了。
第一个特征:眼不见孩子的“优点”。
第二个特征:嘴不言孩子的“好处”。
第三个特征:耳不听孩子的“心声”。
第四个特征:手不与孩子去“拥抱”。
第五个特征:心不想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父母的面前,一直遇冷,却碍于家庭角色,不能够反抗。那就只能带着寒冷,失望地学习、工作。成绩差,工作积极性不高,都是必然的。
继续往后看,孩子找对象了,也不被父母认可,只是被挑剔。那孩子的人生,算是毁掉了。

做有温度的父母,孩子才会幸运。
教授李玫瑾,在书中写过自己的育儿故事。
一家人闲着时,她剥开一个橘子,给了女儿一块,让女儿送给奶奶。
一开始女儿不乐意,但在她的坚持下,女儿还是送了。
奶奶很高兴,表扬了几句。
后来,让女儿分别送一块给爷爷、姑姑、爸爸......
再剥一块,李玫瑾说:“这是给你的。”
意外的是,女儿把橘子,放到了李玫瑾的嘴里。
你有没有想到,这就是“表扬的力量”。孩子在被鼓励之后,发现自己的行为太棒了,就一直做下去。
父母的嘴里、手上、眼里、心中、脸上、耳朵里,传递了温暖,孩子就信心百倍,做什么都会成功,会更好。
孩子得到父母的信号,都是认可、表扬、支持、亲密。生命就在春风里成长。
一个好孩子的形成,可以是从衰败走向胜利,也可以是从“顺利走向顺利”。父母最应该用后者。
一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出来。
二是要注重角色换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和孩子对等,朋友一样沟通。
三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有很多的缺点,但都看得惯,不碍眼。
四是常常给孩子拥抱,特别是孩子失败的时候,拥抱比语言更有用。
温度在孩子、父母之间传递,多传递几次,就会成倍增加。孩子带着信心生活,肯定能够独立。

写在最后。
有个网友,在茫茫然一段时间之后,发出肺腑之言:“不要认为,孩子到了18岁就可以不养。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父母就应该一直养下去。”
但凡废掉的孩子,起码有90%的原因,归结于“被父母养废”了,从来没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不行。
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糟糕了,第一时间就自省,“我”哪里错了?需要如何改正?
所有能够爬上金字塔顶端的孩子,都有父母在低处托举。
低处的父母,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但一定有很多很对的爱。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