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强新一线城市,实力比重庆还强,不是武汉,也不是杭州

如果把北上广深比作中国城市的“老四大天王”,那么成都就是当下最抢眼的“新顶流”。它不靠直辖市头衔,也无需副省级光环,却把经济、人口、基建一把抓,连重庆、武汉、杭州都不得不让它三分。


成都处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古蜀文明发源地,建城史逾三千年,城址未迁、城名未改的历史延续性在中国城市中极为少见,从古蜀国都邑到汉代“锦官城”,从唐代“扬一益二”商贸中心到宋代“交子”诞生地,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当下,成都发展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下辖十二个区、三个县和五个县级市,城市空间格局以“二江抱城”的锦江为核心向外延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成都与重庆共同肩负起推动西部发展与崛起的重任。

​​

成都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形成了“三分陆地、一分丘陵、二分高山”的地貌特征,其中的平原区域位于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岷江、沱江等水域给成都平原带来了充足的水资源,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且雨水充足,十分适合农业生产与居住,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核心功能,成为成都平原农业文明发展的基础,西部山区水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大熊猫生活的地方,而东部平原则为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地理环境多样为成都提供生态保障和资源支撑,也为城市和自然和谐共存赋予生态底色。

​​

成都的区位价值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枢纽城市,向东可以与长三角经济圈衔接,向西可以借由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东南亚,逐步形成“Y”字形国际物流格局,在国家开放的大格局中,成都不仅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还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成都要成为与东亚、南亚经济走廊联动的桥梁,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两地产业互补有助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成都平原腹地位置,使其成为辐射西南、西北的天然中心,不断吸引周边省份人口、资金、技术流入。

​​


在国家战略里,成都拥有多个角色,包括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综合交通枢纽。这三个层面可以体现成都的重要性: 第一、经济层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区域协调发展增添新的“第四极”,是成都同重庆共建的内容,以之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二、科技层面,成都高新产业开发区系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研发与生产重地,第三、国防层面,成都属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军工技术同民用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像军民两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第四、国际层面,成都靠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运会这些国际活动增进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而且凭借所处地区的领事馆数量优势扩大对外交流深度。

成都的产业结构有均衡性又有前沿性,在传统制造业上,成渝两地一起形成了全世界很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含芯片设计,终端制造等整条链子,现代服务业靠金融,商贸,文创来支撑,国际大牌进驻的速度跟上海的差别缩短到两个月,消费新形式渗透率甚至比某些一线大城市还高,创新经济这块,成都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产业上,本地科技公司成长起来,外来资金投入也起到双向促进的效果,成都没有依靠单一产业,用“高新技术+消费中心+先进制造”这样的多引擎模式来加强经济的韧性,这种产业生态既带动了经济总量慢慢增长,又引来很多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让这个城市一直充满商业的活力。

成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空铁陆”三维枢纽局面,在空中,双流机场和天府机场形成“双国际枢纽”,开通七十余条国际航线,抵达全球主要经济体,客运吞吐量位于全国前列,地上,成都东站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凭借成贵、成西、成渝等高铁干线,同全国主要城市达成高速链接,通过中欧班列成为亚欧货物转运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内部,地铁和市域铁路营造“一小时通勤圈”,把核心城区和卫星城镇高效联络起来,这种立体化的交通态势既增强了成都的物流辐射力,支撑西南地区七成以上的高端电子产品流通,又推动人才流动和区域协作,像企业跨区设立分点形成的长三角—成渝产业协同链条。

成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西部地区当中遥遥领先,整个市区范围内有着诸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众多的研究型高校,涉及文、理、工、医等全领域的学科体系,这些高校不仅仅是做基础科研的强大后盾,拿电子科技大学来讲,在通信技术这一块就具备国家实验室,西南交大则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国家级实验室,同时它们也参与到产学研转化过程当中,给本地产业升级添把柴火,在高校中有人搞科研也有人忙于技能培养这一领域,八十三家职教类的机构同大型企业联手共建实训基地,给当地制造业定向输送技艺人手,教育方面的资源聚集效应十分明显,本省七成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发展,这就形成了稳定的人才库,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贡献脑力支持。

成都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和生态的纵深里形成丰富性,文化遗产类景点里都江堰—青城山是典型代表,都江堰是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金沙遗址和武侯祠分别承载古蜀文明和三国文化;杜甫草堂是诗歌传统的承载意象;自然景观方面,西岭雪山有高山滑雪和生态观光资源,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全球游客接触国宝的核心枢纽,城市街区融入文旅基因,宽窄巷子保留川西民居风貌,锦里再现蜀地市井烟火,新兴天府绿道体系串联公园、湖泊、社区,塑造“公园城市”现代意象,这些资源通过成渝文旅走廊整合,形成“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全域旅游网络,提升成都作为国际旅游枢纽的吸引力。

成都的崛起证明了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大小或者速度,而是能否让传统和未来共鸣、经济和人文共生,茶馆里的盖碗茶香和科学城键盘敲出的节拍交错,千年都江堰的水映照着全球航班起落的轨迹,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节奏解读“新一线”背后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排行榜上的领跑者,更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触碰到的理想生活样本,在这里没有奇迹,只有三千年的耕耘与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财经   武汉   杭州   重庆   中国   城市   成都   枢纽   都江堰   成都平原   经济   西南地区   西部   层面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