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遏制餐饮浪费 共享美好“食”光

9月11日,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设立了制止餐饮浪费主题环节,通过播放《“制止餐饮浪费”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宣传片、邀请餐饮企业分享反浪费经验等形式,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减少餐饮浪费,携手共建“制止餐饮浪费,人人节约”的社会风尚。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近年来,从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到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突出问题,再到大力推广“光盘行动”,餐饮浪费现象大为改观。许多餐饮企业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菜,满足不同食量需求,而吃不完打包也渐成消费者的新“食”尚。

然而,反浪费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还要看到,节日聚餐、婚宴、外卖等依旧是浪费的“重灾区”,“点一桌、剩半桌”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浪费形态。比如,有些商家设置起售门槛、部分“大胃王”将过量进食包装成“本事”等。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粒米、一滴油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个人温饱与国计民生。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若每个人都浪费一点,总量便相当惊人。据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随随便便倒掉的食物,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更值得警惕的是,浪费的食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一旦被不法分子回收再利用,更会直接危害食品安全。此前就有个别商家将剩菜、隔夜菜回收加工后重新售卖,危及消费者健康。

食物浪费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与“面子”有关,婚宴操办大手大脚,商务宴请追求排场,导致浪费而不自觉。为了逐利,一些商家往往对此类浪费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此外,不少餐饮企业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处理剩菜时选择直接丢弃。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反对餐饮浪费行为,不是限制消费,而是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健康餐饮文化。在消费端,需要创新形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培养“餐餐不剩”的时尚新风。例如,有的平台建立消费者碳账户,用户可通过低碳消费行为获取积分,兑换各类权益;有的地方聚焦新业态,将吃播短视频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

在生产端,完全可以通过菜品创新、提高食材出成率和利用率,减少食材浪费和厨余垃圾产生。像江西省吉安市在中式快餐等领域推广“自选菜品+按重计价”模式,店家根据销量推行动态补菜,促使食材平均损耗率下降10%至15%;肯德基在全国180多座城市设立了“食物驿站”,将餐厅内已过最佳赏味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余量食物”,经过规范的收集、包装、冷冻等流程后,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此外,还需健全体制机制,紧盯重点平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加大反浪费工作监督检查力度。比如,上海市黄浦区推行食堂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建立起覆盖采购、库存、消耗的标准化数据台账,并形成了动态监测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借助区、市、县、乡四级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宣传制止餐饮浪费理念。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只有强化全链条治理的意识,各方发力、环环相扣,才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蔚然成风,让每粒粮食都不被辜负。(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美食   美好   餐饮   食物   中国   剩菜   节约   粮食   经济日报   餐饮企业   机制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