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一回,是下了死命令。2025年5月,越南代表团刚从华盛顿回来,一份“去中国化”清单就压在了桌上。
文件开门见山,要求越南制造业必须减少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越南政府当天紧急开会,一边是对美出口占GDP三成的硬账,一边是八成零部件来自中国的硬结构,怎么选?
选错了是关税,选对了可能断链。厂房还在开工,订单却不敢接了。美国算盘打得飞快,可越南工厂的产线不是拨拉算盘珠,想改就改。
“去中国”,是命令,更是困局。越南这一步棋,一走,全局都要跟着抖一抖。
2025年5月19日至22日,第二轮美越贸易谈判在华盛顿举行。
谈判结束后,美方递交了一份“附件”,其中列出“一长串强硬要求”,重点之一是:越南制造业必须减少对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
清单未明示具体数字,但措辞极为直接。
四位接触谈判内容的知情人士证实,美国谈判代表要求越南工厂“更加谨慎地控制其生产和供应链”,并“尽快压缩来自中国的输入依赖”。
该文件由美方谈判团队制定,并在越南代表团返国后转交越南政府。
越南政府随即在国内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在维持经济平衡的同时回应美方要求。
越南官方尚未公布会议结论,但越南计划投资部早在2022年就明确指出:中国企业为越南制造业提供80%以上的零部件和基础材料。
这一结构性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松动。
苹果与耐克等在越生产的消费品,关键部件需从中国采购,核心设备依赖中国制造,操作流程需中方工程团队配合。
以智能穿戴产品为例,主板、摄像头模组、电池组件几乎全由中国供应。耐克在越南有22家代工厂,其中超七成使用中国供货链支持。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6月初向谈判国家发出信函草稿,要求各国在7月4日前提交“最佳回应方案”。
路透社报道称,这一信函未必逐一送达每个国家,但对越南、欧盟、日本、印度等谈判活跃国家尤为关键。
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对越南商品征收最高46%的惩罚性税率。同月,越南对中国的进口额和对美国的出口额双双创下疫情以来新高。
越南对美出口占其全年GDP比重约为30%。如无法在7月9日关税暂停期结束前完成让步,越南出口将被重击。
在压力之下,越南政府宣布将加快对美合作。近期内,越南方面已与美方签署多份非约束性采购协议,涵盖农产品、飞机和能源设备。
其中包含波音民航机采购意向书、美国玉米采购承诺、LNG液化天然气长期合作框架等。
但美国谈判代表明确表示,采购意向远不足以平衡贸易赤字,美方需要“真实合同”才能取消关税威胁。
在华盛顿谈判桌上,越南被迫思考供应链的“重组”,但这一变化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效率与更大的政治风险。
中越之间的供应网络并非单向输入,而是高度融合的制造链循环系统。越南“切割中国”,不仅等于割自己筋骨,也将激化其国内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失衡。
从会后声明看,越南面临的压力并非关税本身,而是产业命脉被外力干扰的深层焦虑。
2023年4月16日至18日,G7外长会议在日本举行前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顺访”越南。
3天时间内,布林肯密集拜会越共总书记、越南总理范明政与外交部长裴青山。
美国方面明确表达:希望将越南纳入“自由、开放、韧性、连通”的印太经济架构,并配合美国进行全球产业链“战略转移”。尽管会谈全程未提中国,但意图昭然若揭。
同年3月,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组织史上最大规模商务团访问越南。代表团由超过50家美企组成,包括波音、苹果、SpaceX等重量级科技制造企业。
美方提出希望通过政策协助,把越南打造成“去中国化”战略的东南亚支点。
2022年发布的新版“印太战略”中,美国明确提出要加强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将其纳入“关键产业链伙伴”名单。
美方还提供军舰、空军培训系统与多项军事支援,力图全面“绑定”越南。
越南对美国这一轮操作并未急于响应。对外表态始终围绕“独立自主、多元平衡”展开。
越方清楚,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本质上是地缘政治的权宜工具,越南不能轻易“押错宝”。
过去5年间,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承诺多次跳票。越南曾多次建议美方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但从未得到积极回应。
2024年,美国针对越南硬木胶合板发起反倾销调查,越南在会谈中提出抗议,美方回应含糊其辞。
越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敌对势力破坏”列为当代三大危机之一。
美方多年在越扶植亲美政治团体、干预媒体环境的行为,使得越南对美方政治承诺存在结构性不信任。
越南计划投资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在越南的投资额连续5年稳居前三位。越南依赖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借中国技术实现快速成长。
越南未明确拒绝美国要求,但在多边论坛中未曾替美国“带节奏”,也未在“印太联盟”中扮演主动角色。
对越南而言,美越关系不过是一套“平衡加压”的操作模板,在多边之间换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美国算得再细,越南也未必愿意接招。政策主张喊得响,执行层面却处处遇阻。
2024年8月,新华社发布专题报道,披露美方推动“先进封装去中国化”战略遭遇现实技术难题。美方虽投入16亿美元补贴国内厂商,但执行层面陷入困境。
全球封装市场,中国占据近20%,而美国企业如安靠仅有14%份额。
更关键的是,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封装,严重依赖亚洲工厂。全球90%的芯片最终送往亚洲封测,其中60%以上流入中国大陆企业。
美国原希望借越南构建“中间转包地带”,绕开中国进行芯片后段工艺转移,但现实操作中遇到技术适配与成本问题。
越南缺少稳定的封装工程师队伍,原材料必须从中国、韩国进口,人员调配与产能调试均由中企指导。
2025年上半年,美国多家试图在越建立“替代型封测厂”的计划出现延期,部分项目被迫调整至台资与韩资企业联合控股。美方投资项目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平均8个月以上。
中企目前掌握多项关键技术节点,特别是在3D封装、系统级封装和高密度互联封装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
美国即使在越南复制一整套封装产线,也需引进中方工具链与工程能力。
美方推动的“去中国化封装基地”计划正遭遇“去不了”的尴尬现实:材料来自中国、设备来自中国、测试标准来源仍需中企配合。
在此背景下,美国不得不考虑第二套方案,即“有限脱钩”。
不仅放弃对中方零件的全面替代,也默许部分工序保留在中国,同时通过多边协定施压越南提高中方供应链的可控比例。
这一政策在2025年5月正式提交G7内贸委员会,提案核心即是重新定义“关键依赖”与“战略合作方”的划分边界。
简而言之,美国不再奢望全面切割中国,而是希望通过越南等国限制中国“成为必经之路”。
但现实是,中国依然是必经之路。越南在芯片制造、消费品代工、原材料进口三方面,尚无其他国家可以替代中国角色。
美国设下的关税障碍、技术门槛、供应链封锁,在经济现实面前不断折损。
“去中国化”是一道命令,却不是一套方案。命令可以强制执行,方案却必须依靠产业规律与技术演进。越南再急,也无法割断深嵌的中国产业根脉。
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向越南提出“强硬”要求,又扯中国.观察者网.
2025-06-04
瞭望丨先进封装“去中国化”适得其反.新华社.2024-08-31
拉拢越南围剿中国,美国这算盘能打得动吗?.北京晚报.2023-04-18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