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演的大背景下,本应是两国军事合作紧密的体现,但就在此时,俄罗斯却对中国卡车的“下狠手”。
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早就该明白的现实:国际贸易中,没有哪个国家会百分百接纳别国制造。
近日上午,以052D“绍兴舰”为指挥舰的中国海军参演编队,抵达俄罗斯海参崴军港码头,参加8月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
然而,就在中俄军演同一时间,俄罗斯却突然叫停多款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影响到中俄之间贸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俄方给出的理由是“刹车、噪音、紧急设备不合格”,但这话听着就有点悬。
要知道,这些被禁的车型在俄罗斯卖了好些年了,之前也没听说有大规模的质量投诉,现在突然说不合格,关键是俄方连具体的测试数据都拿不出来。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安全不达标”,是不是只是个幌子?
毕竟,俄工贸部长之前就放过硬话,说“某些中国卡车根本不该上路”,可你问他到底哪里不该上路,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说辞,怎么看都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说是“政治化操作”,恐怕不算冤枉。
更让人琢磨的是这个时间点,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西方车企纷纷从俄罗斯撤资,偌大的市场一下子空了出来。
中国卡车企业抓住机会,迅速填补了空白,市场份额从原来的10%一路飙升到60%,几乎成了俄罗斯卡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可到了2024年,情况不一样了。
俄罗斯本土的重卡产能慢慢恢复了,比如他们的老牌企业“卡玛斯”,产量上来了。
但问题是,本土车的价格是中国车的两倍,消费者不傻,当然更愿意买性价比高的中国卡车。
本土企业卖不动,着急是肯定的,而且这次的禁售令也不是突然来的,在这之前,俄罗斯就已经开始动手了。
俄罗斯先是给中国卡车加了70%的税,后来又堵死了通过中亚国家转运到俄罗斯的渠道。
一步一步,明显是在给中国卡车“下绊子”。
现在直接来个禁售令,说白了,就是想把中国卡车挤出市场,给本土企业腾地方。
有人说,这是不是俄罗斯在学印度?印度之前就常常用各种理由打压外资企业,目的就是保护本土市场。
俄罗斯这波操作,看起来还真有点像——嘴上说“技术法规升级”,但所谓的“新法规”标准模糊得很,偏偏就卡着中国品牌不放,针对性也太明显了。
还有更深一层的猜测:俄罗斯这么做,除了保本土企业,是不是还在为未来留后路?
万一哪天和西方关系缓和了,西方车企想回来,总不能让中国卡车占着大部分市场吧?现在先把中国品牌压下去,到时候就能给西方车企腾位置了。
但话说回来,中国卡车自身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
西伯利亚的冬天能到零下三四十度,有些中国卡车到了那儿就“掉链子”。
发动机早上打不着火,得用喷灯烤半天;车厢钢材在极寒下变脆,路上颠几下就可能裂口子。
当地司机私下里算过账,买中国车是省了一半钱,但一年下来修车的费用比省的钱还多,久而久之口碑就下来了。
更关键的是出海模式太急了,前几年西方车企撤场,中国卡车企业一窝蜂地把车运过去,觉得只要价格低就能占领市场。
却没想着在当地建维修站,配件也要从国内调,用户等个零件得一两个月。
对比一下日韩车企,早年间进俄罗斯市场时,都是先和本土企业合资建厂,连售后服务网点都跟着生产线一起铺开,政策上有了变动也能及时应对。
现在俄方抓着“安全不达标”不放,除了保护本土产业,也确实捏住了中国车的一些短板。
说到底,这场禁售风波里,既有俄方明晃晃的保护主义,也有中国车企出海时的仓促和疏漏。
接下来,中国卡车企业和相关方面得琢磨琢磨怎么破局了...
短期来看,先得把眼前的坎儿迈过去。
几家被禁的车企可以联合起来,找俄方好好谈谈,核心就是让他们把检测标准公开,到底哪些地方不合格,具体数据是什么,不能总是模糊其辞。
要是标准不透明,谁知道是不是故意刁难?只有把规则搞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
同时,企业也得快点行动起来,根据俄方提的要求,赶紧升级车型。
比如针对西伯利亚的极寒天气,加装专门的保暖套件,让发动机在低温下也能顺利启动;安全系统也得跟上,该升级的升级,别让人家再抓住把柄。
再往长远看,分散风险和本地化生产是绕不开的路。
俄罗斯市场虽然重要,但也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这儿,中东、拉美那些新兴市场,对卡车的需求也不小,完全可以多花点心思去开拓。
这样一来,就算某个市场出了问题,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至于在俄罗斯本地建厂,倒是可以学学特斯拉的路子,用投资换市场。
但这里面得小心,不能掉进“印度式陷阱”,印度就是经常变政策,外资企业进去了才发现麻烦不断。
所以在俄罗斯建厂前,得把各种可能的政策风险都考虑到,合同条款要签得细一点,尽量保护自己的利益。
说到底,这次的事儿也给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全球化不能只靠“友谊”。
中俄关系再好,到了具体的商业利益上,该博弈的还是得博弈。
海外扩张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经济利益,政治层面的布局也得跟上,得搞清楚当地的政策风向,和各方力量处理好关系。
还有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是以后西方车企又回到俄罗斯市场了,中国品牌该怎么办?
总不能现在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到时候白白给别人做了嫁衣。
这就要求中国企业现在就得攒足实力,不管是技术、品牌还是本地化服务,都得做到位。
只有自己够强,才能在不管什么变化的市场环境里,都能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