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泰伯奔吴时期,“苏州人”或与大象老虎分享同一天地

历经4年发掘,苏州塘北遗址考古迎来重大突破。

据微信公众号“苏州考古”消息,10月18日,塘北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十余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苏州,就该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塘北遗址发现的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春秋等先秦遗存,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太湖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序列空白。

该遗址出土的“后马桥文化”遗存具有典型性,系“后马桥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因与“泰伯奔吴”时代相当,为探索吴、越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

最让人好奇的是,与泰伯奔吴同时期的塘北遗址发现了与周部落或关中地区相关的文物吗?

新华日报报道,塘北遗址考古领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车亚风介绍,整体来看,后马桥文化基本独立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并不多,此前也没发现过周或关中文化元素,但是塘北遗址出土了一只扉棱器的把手,其形制与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扉棱杯把手有相似之处。他同时强调,这一丝微弱的联系尚不能作为与泰伯奔吴相关的考古学证据。

左为塘北遗址扉棱杯把手,右为陕西西头遗址扉棱杯新华日报

报道称,当时的“苏州人”很可能与大象和老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是动物考古的发现。后马桥地层中除了发现猪、狗、牛、鹿、鱼、龟等动物的骨骼外,还发现了一节大象的椎骨,以及一根虎的肱骨,象骨和虎骨都没有加工过,当时的人们也没必要从远方运来这些骨骼,因此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就是本地动物。

象和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考古人员认为当时的气候更加湿热,类似今天的亚热带。

塘北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塘北遗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现存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系202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处地块进行考古前置工作时发现并发掘。

塘北遗址主体遗存年代为崧泽文化至商周时期,尤以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遗存为特色。

2023年至2025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实施了三轮主动性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初步探明遗址地块内存在3个先秦聚落群。

微信公众号“苏州考古”

在重点发掘的北部聚落群,考古队揭露出崧泽文化时期土台1处,以墓葬为主;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土台各1处,以生活类遗存为主,另发现马桥文化墓葬4座、“后马桥文化”墓葬1座及疑似堆烧窑2座等。

“后马桥文化”时期遗存是塘北遗址近年发掘的重大发现,在遗址地块的北部,一处“后马桥文化”时期的基本聚落结构显现。

以台地与壕沟的组合为主,台地之上多为灰坑、水井、红烧土等生活类遗迹,另有墓葬1座、疑似堆烧窑2座。

遗址内出土较多陶瓷器、石器及骨器、青铜器等遗物,其中,铜镞、铜斧等青铜器具有殷商文化特征,为目前苏州地区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塘北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车亚风介绍:塘北遗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的此类遗存基本反映了“后马桥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其层位关系明确、器物组合完整,是“后马桥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遗址。

塘北遗址出土的“后马桥文化”时期豆盘。微信公众号“苏州考古”

遗址出土的陶釜、甗、鼎、三足盘、豆等器物不仅组合完整,且器物上具有篦刷纹等明显的地方特征,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这些塘北遗址出土的“后马桥文化”器物,融合了本地、宁镇、中原、赣鄱等地区的文化因素,体现了该遗址与周边地区较频繁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作为晚商至周初环太湖东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与环太湖北部的花山-佘城遗址、南部的毘山遗址等共同构成了环太湖地区晚商至周初的中心遗址群。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水涛肯定道:“这个遗址的内涵非常丰富,序列完整,而且在发掘面积不太大的情况下已经出土了众多‘后马桥文化’时期文物,应该说是典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周考古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徐良高亦指出,将塘北遗址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研究,能看出商王朝在环太湖流域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东南部地区当时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苏州人   大象   老虎   时期   遗址   文化   遗存   太湖   苏州市   苏州   墓葬   发现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