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的一天,湖北随州城擂鼓墩,一名小战士正在班长的指挥之下,挥汗如雨地挥动着锄头。原来,这个偏僻的地方是解放军某部的驻地,由于面积不大,条件简陋,上级领导决定扩建营地。战士们都正在施工,这名小战士表现得很是积极,他正憧憬着自己和战友们崭新的营地。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名战士向上级报告说,他负责施工挖掘的地方好像不太一样。部队领导马上过来查看,发现这片区域地下好像有一些规则的,类似于建筑之类的东西。领导马上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地下古墓,随即立刻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

当地的考古部门用最快的时间赶到了现场,确定此处确实存在着一座古墓。在考古队兴奋之余,也有些后怕,因为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离古墓顶层仅差了80cm,只要再放一炮,这座千年古墓就可能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在接下来将近1年的时间里,考古队员和专家们对此地进行了仔细挖掘,确定这座地下古墓就是曾侯乙墓,它的面积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大6倍。1978年5月22日凌晨5点,当墓室的积水抽干之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

历经了2000多年,重达2567kg的65个大小编钟,仍然整整齐齐的挂在木质钟架上。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震惊了,编钟之大,保存之完整,做工之精美,都出乎了考古队员们的预料。这个编钟甚至在跨越了千年时空之后,仍然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章。从出土的其他文物来分析,此墓属于战国时期,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他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的国君,现存的史料对他的记载非常之少。但是从墓中出土的资料来看,曾侯乙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他不仅精通音律,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还在战争当中利用音乐来鼓舞士气,瓦解敌军。
曾侯乙编钟是一套庞大的乐器,由65件钟组成,其音域跨了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阶齐备,音域跨度之大,音色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出土也攻破了所谓的中国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这套编钟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在制作工艺方面,曾侯乙编钟也展现出了当时高超的锻造技术和设计理念,充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曾侯乙编钟出土清理完成之后就演奏了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乐之美。后来又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以及1997年香港回归时演奏过,每一次他都向世界奏响了中国的最强音。曾侯乙编钟,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