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吸二手烟,咋就这么难?

来源:【天府融媒】

前段时间,网友曝光某知名歌手在餐厅手持香烟,涉嫌违反当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规定,公共场所吸烟问题再度引发关注。

一缕在公共空间“游走”的二手烟,化作“沉默的暴力”,不仅让不吸烟者成为健康的“被动牺牲品”,也折射出公共健康与个人空间权利之间的艰难博弈。

周末去餐厅吃饭,刚坐下就闻到刺鼻烟味;想在楼道里躲个清闲,却被烟味“追着跑”;去景区想呼吸新鲜空气,却和呛人的烟雾“迎面撞上”……公共场所二手烟问题屡屡“吵”上热搜,已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刻。

这不仅是嗅觉侵扰,更是对公众健康的无声“霸凌”。喜不喜欢烟味或许是主观选择,不少烟民把它当享受;但在公共场合吸烟,早已超出个人“嗅觉偏好”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健康刺客”。研究显示,在户外无风条件下,二手烟的扩散范围可达15米;若有风助力,甚至会影响25米以内的人群。另有数据表明,长期接触二手烟,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将上升2.5倍。此外,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往往与消防安全隐患如影随形。

健康“霸凌”的背后,更是对城市文明面貌的污染。把别人的肺当成“移动烟灰缸”,显然是不文明的。事实上,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公共场所禁烟已被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一座城市硬件建设得再好,若随处可见“游烟”弥漫,也会让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更大的“污染”,则是舆论场中的“硝烟弥漫”。网络上围绕公共场所禁烟的讨论常因意见不一冲上热搜;现实中,对“游烟”勇敢说“不”的人,有时反被视作“多事”。当文明共识难以凝聚,一些年轻人更易在烟雾中迷失方向——错把不文明当“自由”,将正义提醒当作“多管闲事”。

二手烟,为何屡禁不止?

事实上,我国多地已出台地方性控烟法规,推出不少具体举措。有“史上最严控烟令”之称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今年3月中旬起,上海率先推进室外“游烟”治理。

然而街头巷尾依然“烟火缭绕”。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主体模糊、部分烟民抵触、旁观者不愿出面劝阻等因素,让二手烟治理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想投诉却找不到渠道,成为掐灭公共场合烟头的“第一关”。

屡禁不止的背后,还存在法律之外的三重“缺失”。

吸烟无“门”,空间设计缺失堵住“最后一平米”。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未将吸烟区作为必要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标准化设置。吸烟室不是数量偏少,就是位置偏僻。空间的缺失与不便成为现实痛点,不体面的随处吸烟行为便随之产生。

“只堵不疏”,前置引导与教育缺位冷了人心。在一些人看来,吸烟也是一种社交方式。若仅靠禁止、罚款、排斥等手段,容易激发逆反心理,使吸烟行为从“公共空间治理问题”异化为“心理对抗游戏”。

“公私不分”,把随处吸烟误解为个人自由。不少人将公共场所视同“自家客厅”,认为吸烟属个人权利。这种观念的偏差,实质是公共意识的缺失,模糊了公私边界,无形中侵占了公共资源,将个人便利置于公众福祉之上。

要治理二手烟,不能仅靠“禁”与“罚”,更需要系统化、精细化、富有人文关怀的治理探索。

首先要明确,无烟社会不等于完全禁烟的社会,而应是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互不干扰、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的社会。

立法趋于完善,文明才有更清晰的尺度。虽然全国性控烟条例尚未出台,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已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然而在具体执行中,楼道、电梯、美食街等控烟难点区域仍然存在执法主体不清、处罚标准与流程模糊等问题,导致有法难执。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公共场所控烟立法,建立统一标准,消除地区差异,真正把二手烟关进法律的笼子。同时,应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定期公开执法数据,引入社会监督,形成全民参与的控烟合力。

法律若有“迟到”,文明应是心中的准绳。2023年深圳推出“别抽啦”控烟小程序,整合了匿名举报、志愿者服务和戒烟支持等功能,激发了市民主动监督、自觉参与的热情,让控烟变成全民参与。这类探索拓展了公共意识,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公众对空间秩序的责任感。当文明意识成为更高尺度,吸烟者会更愿意在非吸烟区主动掐灭烟头,不吸烟者也更敢于礼貌劝阻。这些都说明,治理二手烟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场关乎人心与文明的持久战。

给予吸烟者适当空间,也是文明的刻度。保障公众免受二手烟困扰是文明的底线,而关注吸烟者的现实需求,则体现了务实的智慧。我们应当尽快补上开放环境中的控烟漏洞,设置更多便利、规范的专属吸烟区,变“围堵”为“疏导”,让吸烟者“有处可去”。除了室内指定区域外,在开放性场所也可以通过特殊颜色的垃圾桶、醒目标识等方式,划定室外吸烟区,增强吸烟行为的“边界感”。

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来不是通过“一刀切”地排除“不完美”来体现,而是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容纳并疏导复杂的现实矛盾。只有兼顾各方合理诉求,才能实现吸烟者“有处可吸、有礼可守”, 不吸烟者“有权拒绝、维权有据”的局面。

本期话题

对于二手烟问题,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边钰 刘志杰 成博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二手   吸烟者   公共场所   烟味   缺失   健康   公众   室内   空间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