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在即,在线旅游业的喧嚣却被一纸约谈书悄然打破。
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的一则公告,将行业巨头携程推至风口浪尖。公告直指携程通过“调价助手”功能强制干预酒店定价、阻碍商家取消功能等问题,涉嫌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及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与价格实施不合理限制。随后,监管部门依法对携程运营主体进行行政约谈。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国庆黄金周本是在线旅游平台全年最重要的“收割期”,携程却在这一节骨眼上被公开“点名”,不禁让人质疑:这家常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公司,是否正在失去它的节奏?
一边是假期前夕汹涌的预订流量,一边是监管的铁腕与舆论的质疑,携程的“双面黄金周”才刚刚开始。
携程的边界在哪里?
事实上,这已不是携程第一次因“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从2021年市监总局依法对其涉嫌垄断行为立案,到后来多次因退改签纠纷、价格不透明被消协通报,携程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合规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如今的携程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旅游预订平台。通过收购去哪儿、同程艺龙,投资途家、马蜂窝,携程构建起一个覆盖机票、酒店、旅游、攻略、交通等全链条的“旅游帝国”。其强大的流量分配能力和数据优势,使其在产业链中享有极高的话语权。
但也正因如此,携程与酒店、航司、景区等合作伙伴的关系变得愈发微妙。平台既要代表用户争取最优价格,又要通过技术服务费、广告推广、佣金抽成等方式从B端赚钱。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角色,难免引发利益冲突。
尤其在酒店领域,携程凭借其流量入口地位,推行“优享计划”“金牌酒店”等标签体系,合作酒店若想获得曝光资源,往往需接受更苛刻的合作条款,包括参与调价助手、接受佣金比例、遵守价格一致性条款等。不少中小酒店抱怨:“不上携程没流量,上了携程没利润。”
生态短板日渐凸显
同程的崛起,靠的是腾讯微信的流量红利与极致的“轻”战略,不做重投入、不下沉自己做服务,而是用小程序和九宫格高效触达用户;美团则以“本地生活”为圆心,用高频的到店、外卖业务带动低频的酒旅预订,构建生态协同;飞猪则背靠阿里,主打“旅行+电商”场景融合,尤其在出境游和内容种草上攻势猛烈。
反观携程,其模式仍高度依赖传统电销和高成本会员体系。2025年报显示,其销售与市场费用率仍接近28%,远超同程的15%和美团的20%。更重要的是,携程在下沉市场和年轻用户中的渗透明显滞后,而在年轻人当中,飞猪靠跟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联动,品牌好感度挺高;携程却总被觉得是“爸妈那个年纪用的”“太商务了”。
虽然携程在机票、酒店、打包旅游产品上还是有优势,但它的生态协同能力明显不如美团和飞猪。美团能基于位置提供“住+吃+玩”的一站式服务,飞猪则把旅行、支付和电商打通在一起。携程也尝试过做餐饮、打车、内容社区等等,但一直没形成真正能互相带动的生态。
比如2024年推出的“旅途”内容社区,本来被寄予厚望,但现在日均活跃还不到200万,跟小红书旅游类笔记的曝光根本没法比。本地生活服务这块,携程也一直没做起来,完全没对美团构成威胁。
“定价权”游戏结束了?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文旅部等多部门连续出台政策,规范在线旅游市场秩序。携程可能会说,他们的“调价助手”能帮酒店提高入住率,消费者也能薅到更便宜的房价。
但往长远看,这种靠平台强势介入来定价的方式,很容易引发一连串问题:酒店自己的定价权越来越弱,利润越来越薄,服务品质也可能跟着下降;中小型酒店不得不硬着头皮打价格战,根本没办法好好做品牌、做体验;消费者虽然一时享受到低价,但比来比去最终只会越来越依赖平台,真实的选择反而变少了;
更关键是,数据和算法渐渐成了“新型垄断工具”,定价权从市场手里悄悄转移到了平台手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携程近几年大力推的“会员体系”,正在变成它新的竞争壁垒。截至2025年8月,携程老友会的会员人数为近150万人,这些会员贡献的订单占比超过了35%。但这些会员所能享受到的“优惠”,很多时候并不是靠效率提升实现的,而是来自平台补贴,或者对商家价格的压制。
这也不是携程第一次被质疑了。从早先的“大数据杀熟”,到后来的“退款难”“捆绑销售”,携程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已经受损多次。但它的商业模式始终没有真正改变,仍然靠着规模、流量和数据来掌控整个供应链。
而现在真正的挑战来了:一方面监管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慢慢觉醒,不少酒店开始自己做直销渠道,抖音、小红书这类内容平台也纷纷杀入本地生活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携程靠“平台霸权”还能走多远?
携程到底该怎么办?
携程之所以反复陷入“定价干预”争议,根本问题出在它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作为平台,本该公平地展示信息、提供服务,但偏偏为了多赚佣金,动不动就插手价格。长远来看,携程是不是该考虑更开放的策略?比如放开让酒店在不同渠道自主定价,别再用“最低价协议”绑着人家。真正靠服务好坏、用户评价、内容体验来吸引顾客,这才是一个健康生态该有的样子。
其次,携程不能只盯着“交易佣金”这一条路,得想办法拓展收入来源。现在它的收入太依赖机票和酒店抽成了,而这部分的利润越来越薄。你看,美团有到店、到家,飞猪靠技术服务和会员,抖音赚广告和内容营销的钱,大家都不是单靠订房活着。携程是不是也能在旅游内容、目的地套餐、会员订阅或者商旅服务这些高附加值业务上发力?甚至试试“旅游+金融”“旅游+健康”这种跨界合作,搞点新增长点?
但最根本的,还是得回到用户价值上来,别老盯着流量价值。正如老客户所说“携程的客服是我用过最好的,但它的价格总是让我心里没底。”这说明携程不是做不好服务,而是现在的商业模式正在消耗用户的信任。如果它能真正做到价格透明、排序公正、服务靠谱,而不是靠信息不对等和流量垄断来赚钱,品牌信任度才能真正上来。
结语:
说到底,旅游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流量。携程曾经靠整合信息、打造信任崛起,但却逐渐陷入“资本游戏”与“垄断争议”的泥潭。当用户比价越来越方便、酒店自营渠道越做越强、跨界对手越打越凶时,携程如果还沉浸在“定价权”的旧梦中,很可能会从“国民旅行首选”变成“行业众矢之的”。
携程不缺流量、不缺技术、不缺品牌,缺的是真正开放的平台生态、健康的商业价值观,以及重新赢得合作伙伴信任的决心。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这是所有巨头走向下一个时代的必经之路。没有哪家公司能靠“控制”走得太远,真正伟大的企业,不是制定规则的人,而是成就生态的人。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