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九月份,一段视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前中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朱士尧在采访里直截了当扔出这么一句话,说美国都搞不定光刻机这种东西,中国就更别想了,永远都没戏。这话一出口,立马在科技圈和普通人中间炸了锅。朱士尧这个人,1944年生人,早年从中科大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专攻等离子体物理,当过学校行政领导,还在2005到2014年间去华为干过党委副书记,现在退休了还偶尔露面讲讲科技话题。

他的背景听着挺硬气,但这次发言让不少人觉得他太悲观了,直接把中国在芯片装备上的潜力给否了。网上很多人吐槽,说这老头子不相信自家科研团队的实力,简直就是在泼冷水。结果,这事从微博抖音传到知乎论坛,讨论帖多得数不过来,有人列数据反驳,有人分析他的职业经历,总之热议了好一阵子。

光刻机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芯片工厂里的核心机器,用来在硅片上画出电路图案,越先进的型号分辨率越高,能做出来的芯片就越小越强大。最顶尖的叫EUV极紫外光刻机,现在全球就荷兰ASML一家能大规模生产,一台卖2亿美元左右,重180吨,里面塞了10多万个零件,涉及光学、真空、材料科学等一大堆领域。朱士尧的点在于,这东西不是哪个国家单打独斗就能整出来的,美国作为科技老大,也没独立搞定过,得靠国际供应链合作。比如ASML的设备,光源部分有德国蔡司的镜头,美国提供激光技术,日本有精密机械支持。朱士尧拿这个说事,意思是中国就算再努力,也绕不开这种全球协作的现实,单靠自己一国之力,门都没有。这观点在2024年9月7日那段视频里讲得明明白白,之后被各种媒体转载,腾讯新闻、新浪网都发了报道,阅读量轻松上百万。

不过话说回来,朱士尧的言论也不是空穴来风。光刻机这行当,门槛高得吓人,早年间美国确实试过自己造,但后来发现成本太高,技术链太长,就转而通过盟友控制市场。2023年,美国政府就开始推动出口管制,逼ASML停供中国部分深紫外DUV型号,2024年1月荷兰政府还撤销了几个设备的出口许可,直接让中国企业拿不到货。这套组合拳下来,中国芯片产业确实卡住了脖子,中芯国际之类的厂家只能用老设备多曝光几次来凑合7nm工艺,成本高了三倍不止。朱士尧可能就是看到这些现实,才下那么重的结论,说中国落后美国50到100年,永远追不上。但他忽略了,或者说没强调,中国人从来不服输,这几年在光刻机上砸的钱和精力可不少。

中国在光刻机上的起步不算晚,从2000年代就开始布局。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是主力,早年推出过90nm的机器,2022年搞定28nm浸没式DUV,现在国产化率超过70%。到2025年5月,他们首台28nm设备交付给客户,正在验证阶段。关键是,中国没死盯着ASML的路子走,而是另辟蹊径。

比如在EUV上,放弃了激光产生等离子体LPP方案,转用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体LDP技术,这玩意儿设计简单,能耗低,转换效率达2.3%,比ASML的0.8%高出一大截,体积还小30%。2025年3月,首台LDP样机SMEE-3600在华为东莞工厂开始压力测试,第三季度正式进试生产,目标2026年量产。这消息从知乎专栏和科技媒体传出,数据挺靠谱的,能量密度是ASML的1.7倍,单位晶圆耗电降45%。另外,上海光机所的团队在光源上也出成果,2025年3月在《中国激光》杂志发论文,说实验平台转换效率接近6%,未来能进一步优化国产EUV。

再看产业链,中国从2020年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后,动作就没停过。北京、上海、深圳的实验室天天在搞实验,光源强度测试、真空环境优化、精密机械迭代,一步步来。像中科院的量子光刻探索,2025年实现5nm分辨率,虽然稳定性还不如ASML的99.99%,但起码在往前走。上海微电子还联合华为、中芯国际成立创新联合体,计划2025年底把28nm光刻机国产化率拉到100%。这些进展不是吹牛,ASML自己2024年交付60台EUV,中国同期能产50台28nm DUV,虽然节点落后,但产能规模在追。国际上,美国的管制也没完全堵死路,中国通过稀土出口反制,2025年10月实施新规,影响ASML供应链,让他们也头疼。

朱士尧的发言在X平台上也被扒拉出来讨论,有人发帖说他是老一辈的悲观派,不信中国能逆袭。还有人贴视频,项立刚之类的博主直接怼,说做出DUV就能搞EUV,就是光源不同,你不信中国的事多了去了。X上的帖子从2024年9月18日开始多起来,有人分析朱士尧在华为时负责管理,没深涉技术,所以看法偏保守。知乎问题“怎么看朱士尧说中国造不出光刻机”有上千回答,有人提吴汉明院士2021年的话,说光刻机本来就不是一国能独揽的,得全球5000多家供应商配合。但中国不一样,我们有举国体制的优势,上世纪从原子弹到高铁,都是这么干出来的。

说到底,朱士尧的话刺耳,但也提醒大家,光刻机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技术壁垒在那摆着,原材料依赖进口超90%,像193nm激光器得靠美国Cymer,高纯硅片从德国Wacker拿。这些卡点不破,先进制程就难上难。但中国这些年证明了,遇到瓶颈就钻研,华为麒麟芯片从设计到部分制造,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光刻机也一样,从28nm到14nm,再往下探,时间要花,但方向没错。2025年到现在11月,试生产已经在进行,量子光刻稳定性在提升,产业链闭环逐步形成。这不光是设备的事,还牵扯人工智能优化流程,5G物联网的生态升级。中国在全球半导体链里的份额,ASML自己说2025年销售额25%来自中国市场,这说明需求强劲,我们的努力没白费。

朱士尧没再公开回应,他的言论成了科技话语的一部分,推动更多人关注领域。负面看,他被批不爱国,但客观说,这话暴露了老专家的局限性,没看到年轻一代的创新劲头。中国科技路还长,但从历史看,我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翻盘。光刻机这事儿,短期难,长期看,有希望。毕竟,科技竞争就是比谁更坚持,谁更聪明。朱士尧的“永远不可能”听着绝对,但现实在变,2025年的进展就证明,可能性总在努力中诞生。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