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里最生动的年轮
总镌刻在那些蜿蜒的老街巷中
在乌鲁木齐城南
山西巷如一卷徐徐展开的时光帛书
青砖黛瓦间沉淀着丝路驼铃的回响
市井烟火中升腾着民族团结的温度
飞檐斗拱里凝结着匠人智慧的灵光
山西巷,店主从馕坑取出馕和烤包子,桌子上堆满香味扑鼻的成品馕。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这个横跨三个世纪的老街,历经岁月洗礼,既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底蕴,见证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又以鲜活的姿态延续着城市的烟火气,至今仍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独特韵味,正以鲜活的文化基因谱写着城市文明传承的篇章。
百年烟火 岁月流芳
晌午,阳光正好。家住利民巷 40 号院的李万杰,拄着拐杖,悠然坐在楼下休闲椅上,沉浸在春日暖阳的惬意之中。
李万杰,78 岁,甘肃人。20 世纪 60 年代参军来到新疆,转业后定居乌鲁木齐,在山西巷一带工作生活,自此扎根于此。“山西巷,可不是单指一条街,过去我们这一片都叫山西巷,由众多街巷组成,那可是乌鲁木齐最热闹繁华的地界儿。” 李万杰缓缓回忆道。
与李万杰不同,帕尔哈提·买买提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自打记事起,他最爱逛的地方便是山西巷。在他的记忆里,山西巷的每条巷道都独具特色,而他尤其痴迷于老人们口中那些关于山西巷的故事。
山西巷,烤肉师傅翻烤着滋滋作响的烤肉,配上馕香气四溢。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你知道为啥叫山西巷不?老一辈人说,这和山西人可有关系呢。” 帕尔哈提·买买提笑着卖起关子。
相传,清末年间,山西大同人季登魁,身为驼队管事,常年往返于山西与新疆之间。有一年,季登魁的驼队被征用来运送军粮,不幸在战火中驼队失散,他无法归乡,便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城南二道桥附近的一处泉眼旁,开设了专供驼队住宿的骆驼场。因季登魁是山西人,驼场便得名 “山西驼场”。由于他经营得法,处处为驼队和驼工考虑,众多往来当时乌鲁木齐的驼队都愿在此歇脚,生意愈发兴隆。随着客商增多,贸易兴起,饭馆、商店、客栈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西驼场” 逐渐发展成繁华街巷,“山西巷” 之名由此而来。
在李万杰的记忆里,上世纪 80 年代,山西巷周边确实有不少巷道,像新市巷、马市巷、饮马巷、利民巷等。这些巷道各不相同,且狭窄逼仄,每逢雨雪天气,便泥泞不堪,那时人们出行常穿着毡胶筒。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乌鲁木齐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山西巷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拓宽马路,打通阡陌巷道,让山西巷真正连成一片。
“你看院子里的这棵桑葚树,栽下的时候只有食指粗,如今一个人抱不住,时间过得是真快啊!” 李万杰说。
山西巷的抓饭,口感丰富,粒粒分明的米饭与香醇可口的羊肉完美结合,香气扑鼻,油而不腻。资料图片
循着李万杰的讲述,记者穿过利民巷,踏入新市巷,一路向东,探寻着当年山西巷繁华的踪迹。漫步其间,仿若置身热闹的民俗大观园。小吃摊星罗棋布,烤羊肉串的香气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令人垂涎;杂货铺、裁缝店等店铺鳞次栉比,从日常用品到新疆特色手工艺品,商品琳琅满目。摊贩们或推车叫卖,或与顾客热络交谈,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传递出别样的宁静。
百年美食 幸福味道
在新市巷与建中路交会处,有一家名为 “二食堂手工坊” 的点心店。走进店内,油糕、火烧、汤圆、馓子…… 各式各样的点心让人目不暇接,馋意顿生。此时,一位长者走进店来,选购火烧与元宵。从他和老板熟稔的对话中,能感受到这份长久的情谊。老人说:“‘二食堂’的点心,就是咱乌鲁木齐的老味道,这么多年都没变。火烧是招牌,元宵也是传统做法,煮再久都不会烂。” 经营者马彦春笑着透露,这位老人特意从南昌路乘车赶来,“是店里的老主顾了,就好这一口” 。
山西巷,烤架上挂满金黄酥香的烤全羊、烤鸡、烤鱼。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二食堂” 原是国营大食堂,旧址就在新市巷路口。转制为私营后,一直在现址经营。这里承载着老乌鲁木齐人的味蕾记忆,也留存着许多人的往昔岁月。“山西巷有名的老店可不少,吾吾子羊羔肉就是其中之一。” 马彦春说道。
马彦春口中这家传承百年的老店,如今仍隐匿在山西巷,位于和平南路 273 号。从最初的肩挑扁担、推车串巷,到拥有固定连锁门面,历经四代传承,一步步发展壮大。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幸福享受,那缕缕肉香,更似散发着浓郁的岁月韵味。
天山区和平南路吾吾子羊羔肉专卖店,刚出锅的手抓肉鲜嫩美味。 资料图片
据《乌鲁木齐掌故》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吾吾子羊羔肉” 创始人李生华,带着家人从陕西老家来到当时的乌鲁木齐,依旧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售卖羊羔肉。后来,儿子李占寿接手生意,推着木轮车在南关稍门子一带(今解放南路以北附近)集市上叫卖。李占寿小名 “吾吾子”,自幼跟着父亲帮忙,在烹宰羊肉方面颇有心得。他卖的羊羔肉味美柔嫩,刚出锅时,肥瘦相间,嫩滑爽口,不腻不膻,很快便在南门一带声名远扬。“吾吾子羊羔肉” 这一叫,便是百年。
随着时间推移,“吾吾子羊羔肉” 从挑担叫卖,到摆摊定点售卖,再到入店经营,品牌愈发响亮。如今,历经百年,已传承至第四代。顺应市场需求,开启连锁经营模式。即便店面增多,羊羔肉的制作仍沿用传统老工艺,煮肉调料实现标准化,制成适用于加盟连锁店的料包。煮羊用水、放料时间与分量,都精确到克甚至毫克,凝聚着四代人的心血。
不少老食客从孩童时便是这里的常客,如今头发花白,仍常带着家人来此。就着用茶叶、红枣、枸杞、桂圆、冰糖沏成的三炮台大碗茶,大快朵颐,过足嘴瘾。如今,“吾吾子羊羔肉” 已获评乌鲁木齐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中国烹饪协会、新疆烹饪协会评为 “中国名菜”“新疆名菜”,正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百年大寺 见证历史
步入建中路,一处中式院落映入眼帘:青砖绿瓦红柱,西侧大殿门窗之上,砖雕木刻精美绝伦。建筑风格素雅庄重,于喧嚣之中独得一份宁静。大院正门朝南,上方牌匾醒目地写着 “陕西大寺”。
这座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承载乌鲁木齐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珍贵宝库。它宛如一位岁月的守望者,默默记录着山西巷的往昔与今朝。
置身院落中央环顾四周,东、南、北三面厅堂均为仿古建筑,年代并不久远;而西侧大殿,才是真正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建筑。陕西大寺大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1962 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鲁木齐掌故》评析边城古建筑时曾言:“这些古建筑在结构上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构成木架骨架。屋基之上立柱,柱上加梁,梁上架柱,构成殿体主框架,其间以木部件相连。木材既承受巨大压力,又支撑巨大体积。榫与卯精妙连接,无需一钉一铁。这种‘柔性结构’体系,既能产生与巨大外力抗衡的内应力,又具备抗震功能,堪称卓识与绝技的完美统一。”
这座中原传统建筑群以飞檐斗拱与雕梁画栋彰显着中式古建的非凡魅力,其主体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坐西向东高达十余米,平面呈凸字形布局,由前殿、川亭子与月台构成主体。
陕西大寺前殿采用单檐歇山式构造,数十根朱红巨柱撑起绿琉璃瓦顶,后接独特的重檐八角望月楼,形成上八下四的双层檐结构。这座融合单檐歇山与重檐八角两种形制的建筑,既保持中原传统庭院式格局,又通过“川亭子”的巧妙衔接形成空间递进。在新疆广袤土地上,能保存如此完整且规模宏大的中原传统建筑群实属罕见。
关于陕西大寺的始建年代,诸多文献均有记载。陕西大寺展厅墙上,其历史脉络被详细记录:1755 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巩固边防,清政府在天山南北推行屯垦事业,仅天山北路就设立 17 个垦区。最早进入北疆地区的,是来自陕西和甘肃的绿营兵丁。《新疆图志》卷三二记载,1779 年,新疆屯兵人数达一万两千余人,其中以当时的乌鲁木齐屯区规模最大,屯兵 3195 名。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取名“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这里与其他城市联系愈发紧密。
19 世纪中期以后,来自陕、甘、宁、青的群众人数日益增多,初期修建的清真寺逐渐狭小拥挤,各地群众开始增修清真寺。这一时期,从陕西老坊寺先后分出永登寺、凤翔寺、邠州寺等。1883 年,部分来自陕西渭河流域的群众出资,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城南关头道巷子南侧的坡洼处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名为陕西寺 —— 以籍贯命名,彰显建寺者的家乡身份。随着迁居的陕西群众不断增加,1902 年旧寺被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寺,历时 5 年,于 1906 年竣工,正式更名为陕西大寺。
资料显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马良骏曾两度担任该寺阿訇,任期长达 16 年。《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八辑记载,马良骏住持寺院期间,陕西大寺成为开展爱国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在此召集民众进行抗日爱国宣传,组织支前募捐活动;抗美援朝时期,数以万计的慰问信和大批捐献物资从这里发往朝鲜前线。陕西大寺展厅内铭记着这样的壮举:“开展街头抗战宣讲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极大激发民众爱国意识,募集价值一架飞机的抗日捐款……”
1984 年,政府拨款对陕西大寺进行修缮,历时一年多将西大殿修缮一新。如今,这座气宇不凡的老建筑已成为众多来疆游客必访的景点,过往的经历与善举,成为它熠熠生辉的印记。
陕西大寺与周边街巷中的老宅子、老店铺一起,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卷,让人漫步其间时,能真切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
天山区永和巷沿街商铺。资料图片
永和巷紧邻陕西大寺西侧,市民马骏在此经营着 “江南马氏拌面”,主营大盘鸡、拌面等新疆特色美食。“去年,政府对沿街进行了提升改造,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我有时也会进去拍照打卡,看到那青砖绿瓦,便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马骏说道。
古韵新声 巷陌焕彩
如今的山西巷,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现代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着巷道前行,数字化的元素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店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线上平台将新疆特色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山西巷的各种美食店。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山西巷更是亮点频出。因邻近大巴扎景区,这里每天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传统的新疆歌舞表演、民俗技艺展示,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新疆文化的魅力。
政府也十分重视山西巷的保护与发展,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和环境整治。山西巷各巷道的道路更加整洁宽敞,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夜晚,华灯初上,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如梦如幻,成为乌鲁木齐城南一道亮丽的夜景。
在山西巷,顾客排队买烤包子。 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沿着巷道前行,现代化的元素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如今,乌鲁木齐 2 路旅游公交线路的重启,向游客们揭开了山西巷神秘的面纱。
不仅如此,山西巷还成为了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经营着商铺,分享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舌尖上的盛宴、流动的画卷与跃动的诗篇在此交响共鸣,馕香浸润绸影,琴韵勾勒纹样,淬炼出独具魅力的气象。
从历史中走来的山西巷,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迈向未来。它不仅是乌鲁木齐的文化地标,更是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典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山西巷,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故事,是这座城市珍贵的文化财富。对于许多老乌鲁木齐人而言,这里是童年嬉戏之地、青年约会之所、中年休闲之处,更是老年回忆往昔的温馨港湾。岁月更迭,城市变迁,山西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始终稳固。它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等待人们去翻阅、品味。
乌鲁木齐的山西巷
这片穿越时光的老街区
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并将在未来岁月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娜)
责任编辑:杨媛媛 审校:王富胜
来源:眼界新闻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