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上演了一出商界"闪电战",把矛头对准了中资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荷兰政府找出了一部冷战时期的法律当由头,直接宣布接管公司,还暂停了中方负责人的职务,摆明了是要拿下企业的控制权。
没想到荷兰一出手,立马就撞上了中方的强力反制。中国出招既准又狠,不仅让荷兰的算盘落了空,还把欧洲那些汽车巨头们急得团团转。一场芯片博弈,怎么就能掀起这么大风浪?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较量?

这次故事要从安世半导体说起。它的前身可追溯至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随被分拆并入了恩智浦旗下。当时该部门主要生产二极管、晶体管等成熟度较高、利润空间有限的功率半导体产品,逐渐就被集团视为非核心业务,最终被剥离出售。
收购该业务的是中国闻泰科技。2020年,闻泰以超33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把安世半导体的全部股权都买了下来。公司由此成为了一家中资控股、业务网点和团队遍布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

自闻泰入主后,安世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不仅营收实现了超60%增长,净利润更是数倍提升,并在收购后不久便还清了所有前期债务,完成了从"豪门弃子"到亮眼业绩的逆袭。
安世所专攻的功率半导体,虽然单价不高,但用量特别庞大。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方面,从电动车窗到电池管理,几乎每个控制单元都少不了它们的产品。

目前,安世已成长为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巨头企业,其车规级功率MOS管市场份额高居全球第二。特别是在快速增长的电动车领域,安世芯片占据了全球约40%的份额。它的客户包括了宝马,大众等几乎所有欧洲主流汽车品牌。
由于车规级认证周期长、标准严,一旦通过认证就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这种高壁垒为安世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

今年9月30日,荷兰搬出了一部尘封多年的"古董法"——《商品供应法》。这部法律诞生于1952年冷战时期,原本是为应对战争时期物资短缺准备,在和平年代几乎未动用过。但这次,荷兰的经济事务部硬是依据这条老法规发布了部长令。
不仅冻结了安世在全球30多个分支的资产和知识产权,还禁止任何未经批准的业务调整或人事变动,连中国籍CEO张学政也被停职。没过几天,荷兰法院又追加裁决,硬是强制任命了一位外籍董事,实现了对公司掌控权的转移。

从启动到完成控制,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周,堪称一场“商业闪电战”。荷兰如此大动干戈,根本原因在于响应美国的要求。今年6月份,美国向荷兰方面表达了安世由中国股东掌舵的强烈不满,要求变更企业CEO,以此作为获得免于被美国制裁的条件。
面对荷兰的突然发难,中方反应既快又准。10月4日,商务部一纸通知,叫停了安世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成品组件出口。虽然现在安世芯片前期制造主要在欧洲完成,但全球将近七成的最后封装测试环节,都集中在东莞和惠州的工厂。
这一精准反制可谓击中要害——若严格执行,安世所有在中国完成封装的芯片将无法进入市场。

更富戏剧性的是安世中国对此的回应。荷兰刚出手,安世中国就立刻表态:我们在中国的公司都是独立运营的中国企业,所有员工依然听从国内管理层的指挥。若未经过安世中国法人代表签字认可的外来指令,员工们完全可以不买账。
这等于是在和荷兰方面做“正义切割”,形成了荷兰总部与安世中国“一司两治”,分庭抗礼的奇特局面。这在全球商业史上都极为罕见,也充分显示了此次事件背后政治博弈的激烈程度。

在这场中荷商业博弈中,最受冲击的莫过于欧洲车企。上周四,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就发出警告,说整个行业的芯片库存恐只够坚持几周。若芯片供应一直中断,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大牌的生产线,恐怕都得面临停摆。
目前,大众汽车已开始与德国联邦就业局商讨,计划将数万名员工纳入补贴休假计划,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停产危机。

视线转向安世的东莞工厂。自国庆假期结束,这里的出货就完全停摆了。仓库入库的货物持续堆积,出库的通道却冷冷清清,出现了“只进不出”的奇特现象。为此,工厂不得不计划实施“上四休三”。
面对这种局面,闻泰科技宣布中国区要开始"独立自救",打算通过整合国内供应链来维持对本土客户的供货。
然而行业专家指出,由于安世的核心设计能力和晶圆制造仍集中在欧洲,要实现完整的供应链本土化,不仅需要克服复杂的技术转移难题,还必须重新完成车规级芯片所需的严格且耗时的客户认证流程。

当下,最尴尬的大概是始作俑者荷兰。这一行动不仅让安世这家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税收、提供了5000个就业岗位的优质企业陷入半瘫痪,更同时激怒了两个重要的伙伴: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和欧洲重要盟友德国。
10月21日,中荷商务部门进行了意见交换,荷方表示将在近期内共同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

荷兰想用行政手段掌控企业,却造成了如今的双输局面;中国一出手反制,整个欧洲的车企都坐不住了。这清楚地表明,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脱钩断链”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晃动。
近些年,随着中美博弈加剧,我国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挑战了,但每次挑战,都在倒逼着我们加快脚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像安世这样的企业,不仅能"独立自救",更能从跟跑者变成并跑者,最终成为领跑者。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