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废死之父”入葬先贤祠!坟墓却遭亵渎,写"杀人犯永铭感激"

前言

10 月 9 日的法国,一天之内上演了两场极端反差的戏码:巴黎先贤祠里,前司法部长罗伯特・巴丹戴尔的骨灰以最高规格入祀,总统马克龙盛赞他是 “唤醒法国良知的人”;

而在城外公墓,他的坟墓却被人喷上 “杀人犯、恋童癖、强JIAN犯永铭感激——共和国为他们封圣。” 的恶毒涂鸦。

一边是国家层面的至高荣誉,一边是民间层面的刻骨仇恨,法国社会藏了 40 多年的撕裂,就这么赤裸裸地摊在了全世界面前。


为什么是他?一个“逆民意”的英雄

为什么一个被国家封为“圣人”的伟人,会激起如此刻骨的仇恨?答案直指法国现代法治史上最具争议的议题:死刑。

巴丹戴尔,正是以“废除死刑之父”闻名于世,他的人生底色,从一开始就和 “对抗非人道” 绑在一起 。

1928 年出生于犹太家庭的他,二战时亲眼见证父亲死于索比堡死亡集中营。

这种亲历的苦难,让他毕生都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暴力和制度性残忍,后来他甚至亲自站上法庭,起诉过一名否认大屠杀的极端分子。

1981 年成为司法部长后,他把这份信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最受关注的是推动《废除死刑法案》,当时近 60% 法国人反对,他却坚持 “国家不能用杀戮回应杀戮”,最终让法国成为欧洲最后一个废除死刑的大国。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不少 “破冰” 的事:把同性恋从罪名列表里删掉,终结了对少数群体的法律歧视;

取消专门处理敏感案件的国家安全法院,让司法流程更透明;甚至盯着青少年监狱的恶劣条件,推动改善,避免孩子在里面遭受二次伤害。

到了 80 多岁,他还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使者的身份,跑遍东欧的拘留所,对着媒体揭露里面的混乱,逼着当地政府整改。但也正是这些改革,尤其是废除死刑,让他成了争议的焦点。

永不终结的辩论

很多人觉得,他的 “精英理想主义” 离现实太远 ——1984 年益普索民调显示,仍有 55% 法国人支持恢复死刑;

近十年这声音更响,不只是因为 2012 年梅拉赫连环恐袭、2015 年《查理周刊》血案让安全感崩塌,街头抢劫、暴力冲突频发也让民众憋了火,不少人觉得 “废除死刑等于给罪犯免死金牌”。

这场争议根本不是 “巴丹戴尔对不对”,而是法国社会的 “死结”—— 精英阶层想靠法治和人权撑起 “文明体面”,可普通民众面对实实在在的安全威胁,最先想到的永远是 “惩恶”。

这种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之前就有过因 “暴力罪犯量刑轻” 引发的抗议,只是巴丹戴尔入先贤祠这件事,把它放大了而已。

2020年,一名公交车司机在巴约讷因要求乘客戴口罩被打死

国葬当天,除了马克龙的称赞,反对的声音也没藏着。有人在先贤祠外举牌,上面写着 “你保护了罪犯,谁来保护我们?”;

而涂鸦事件也不是孤立的,之前法国就有过因司法议题引发的街头冲突,只是这次对着已故的 “先贤” 下手,更显激烈。

巴丹戴尔生前就清楚这种社会分裂。他曾多次强调:“废除死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他挑战的是人类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欲望——复仇。他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用理性的司法正义来取代原始的复仇冲动。

这场国葬仪式所引发的巨大争议,以及那刺眼的坟墓涂鸦,恰恰证明了他斗争的延续性。法国社会将在“绝对安全”与“绝对人权”的摇摆中,继续这场没有终点的辩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先贤   杀人犯   法国   坟墓   感激   死刑   戴尔   社会   罪犯   国葬   司法部长   国家   涂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