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国家级媒体的动向,向来是内娱的风向标。
10月25日,54岁的于和伟就迎来了一份重磅认可。
不到一天时间,央视连续2次点名。

这份罕见的密集关注,在流量喧嚣的当下显得格外有分量。
更关键的是,央视1天两度点名,显然不只是对单个演员的肯定,背后还隐藏着3大信号。
能被央视这么力挺,于和伟绝不是一夜爆红的幸运儿。

1971年,于和伟在辽宁抚顺出生,他家兄弟姐妹加起来9个,他排行老幺。
更难的是,他才刚出生没几天,父亲就没了。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咬牙拉扯着9个孩子,日子过得别提多苦了。
21岁时考上上戏,兜里揣着姐姐们凑的学费,在上海开启了半工半读的日子。

可谁能想到,这苦过来的少年,后来能成张艺谋口中"最牛的演员"?
毕业后,于和伟的苦日子还没结束。
整整12年,他演的全是没名字的龙套角色,最多露个脸说两句台词,有时候甚至只是站在旁边当背景板。

1995年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他就是个连正脸都没有的群演,戏份是在后台给主角端茶递水,总共就一句台词:“先生,您的茶。”
可他没敷衍,提前琢磨了半天,这个角色是个学徒,说话应该有点怯生生的,但又想表现得机灵,所以语气得软,眼神得亮。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被导演张艺谋看在了眼里。
拍摄间隙,张艺谋特意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挺会琢磨啊,好好干,将来肯定是个好演员。”
这话在当时没人当真,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真的应验了。

那些年,于和伟跑过的龙套多的数不过来。
《搭错车》里的下乡知青,《大宅门2》里的白占安……
虽然都是耳熟能详的好戏,但他在里面的角色却少的可怜。
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挑角色,哪怕只有一个镜头,也会提前做功课。
看他这么“较真”身边总有人劝他:“反正就是个龙套,差不多得了。”

他却觉得,再小的角色也是人,得让观众觉得这就是真的。
这份“死磕细节”的劲头,也成了他后来爆红的“底气”。
熬了12年,于和伟终于迎来了转机。
2017年《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让他彻底火了。

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被他演得既有枭雄的霸气,又有文人的柔情。
从那之后,他的事业开始步步高升。
但直到他50岁这年才大器晚成,《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让他拿下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
而今年的《沉默的荣耀》,他演革命烈士吴石,更是被《人民日报》三天四次点名。

其中,有段无台词的独角戏,他靠着颤抖的手、泛红的眼眶,把角色的绝望和坚定演得淋漓尽致,网友说:“他不是演吴石,他就是吴石。”
从地下室龙套到央视常客,于和伟用了30年。

这30年里,他没炒过一次人设,没上过一次热搜,就靠一部部作品、一个个角色,硬生生拼出了今天的地位。
而央视如今这两连点名,不只是在夸于和伟,同时也给内娱释放了3大信号。

这三大信号,每个都在改写行业规则,那些流量明星真的该慌了!
央视第一次点名,重点夸了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里演的吴石将军,还特意拎出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说他“用极简的表达,传递出深沉的精神力量”。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以后在内娱想要吃得开,靠的是正能量题材和扎实演技,光靠流量和精修滤镜可不管用了!
前阵子有部古偶剧,宣传时吹“投资 3 亿”“顶流主演”,结果开播后全是槽点。
女主男主说台词像念课文,剧情全是“工业糖精”。

还有流量爱豆拍年代剧,拍哭戏靠眼药水,粉丝还洗地“哥哥已经很努力了”。
可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了,弹幕里全是“别来祸祸好题材了”。
反观于和伟,演吴石的时候,为了还原角色的真实状态,他特意减重15斤,还去学了民国时期的礼仪,连走路的姿势都改了。

有场戏是吴石得知战友牺牲,他没有大哭大闹,只是手慢慢攥紧,指节发白,眼神从震惊到悲痛再到坚定,层层递进,不用台词观众就懂了他的心情。
他自己也说:“塑造一个角色,功课在戏外。得先让自己相信这个角色,观众才会相信。”

第二次点名,央视特意引用了于和伟的一句话:“身为公众人物,在这片土地上能做出怎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正戳内娱的“痛点”:以前评判艺人靠热搜次数、粉丝数量,现在看的是“社会贡献”!

以前的内娱,有的艺人没几部作品,靠红毯炒作、买通稿就能成“顶流”。
有的靠“黑红”博眼球,抢C位、撕资源比拍戏还积极。
有个流量小花,颁奖礼上被问“对角色有什么理解”,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连角色的名字都差点说错,尴尬得全场静音。

更过分的是,有些艺人赚着粉丝的钱,却干着违法乱纪的事。
偷税漏税、D孕弃养、吸DU嫖娼,一个个“塌房”比翻书还快。
这些人忘了,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是用来传递正能量的,不是用来搞歪门邪道的。
于和伟刚好相反,他很少上综艺,从不炒人设,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创作上。

他知道,艺人的价值,不是热搜词条,也不是粉丝应援,而是能通过文化作品给社会带来什么贡献。
这两次点名,还有个隐藏信号,就是内娱的“数据泡沫”该破了!
作品好不好,得看口碑,不是看刷出来的播放量。

以前有的剧没播先吹“预约量破百万”,其实是买的水军。
有的播放量“破亿”,结果豆瓣评分只有3分。
有的艺人微博转发量几百万,线下活动却没几个人来。
这些虚头巴脑的数据,把市场搅得乌烟瘴气,让真正的好作品被埋没。

但《人民的名义》《狂飙》《沉默的荣耀》这些剧,没搞什么提前预热,没买什么热搜,就靠扎实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成了“现象级”作品。
央视这是在告诉行业: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审美早就升级了。

以前靠刷数据能骗到资源,现在不行了。
只有把作品质感做好,让观众真心喜欢,才能走得长远。

于和伟被央视点名这事儿,与其说是表扬一个演员,不如说是给内娱吹了一阵“踏实风”。
这阵风,吹散了流量的泡沫,吹醒了浮躁的行业,也吹进了观众的心。

而于和伟用30年证明,表演这行,没有弯道超车,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才是正道。
那些靠流量撑场面、靠滤镜遮瑕疵的作品,迟早会被淘汰。
只有扎根正向题材,把演技练扎实,才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