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有多可怕?如果有人觉得通胀就是菜价贵一点、房租涨一点,那说明对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浅层的生活感受上。
其实真要追到历史里去看,通胀并不是一件小事,它能直接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更严重的时候,它还能加速一个王朝的崩塌。
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元朝。
元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军力强悍,但最后国祚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发行失控。
钱太多,带来的不是财富繁荣,而是系统性的衰败。
元朝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纸币作为全国主要货币来使用的政权,其实行的是单一纸币制度,从忽必烈开始发行中统宝钞,全国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流通。
可以说这是非常革命性的,但奈何元蒙到底是不擅长治国。
元政府在操作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纸币的运行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一直在“印”,把朝廷短期的财政缺口全靠加印纸币去补。
历史上记载,元朝的中统交钞、至元钞等纸币,刚开始还挺受欢迎,毕竟比沉甸甸的金属更方便。
然而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新票子”投放出去,物价水涨船高,钱不断贬值,最后到了老百姓宁可要实物也不要纸币的地步。
而且元朝每个新皇帝即位都要大规模赏赐亲王贵族,平时节令赏赐也很多,加上皇室崇信佛教,对寺庙大肆赏赐,导致国库经常空虚。
财政没钱怎么办?那就印钞呗。
于是纸币发行量越来越大,到了元顺帝时期,纸币已经贬值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当时市场上已经普遍出现物价暴涨,比如早年用一串钱能买到的粮食,到后来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倍的价格才能买到。
物价上涨本身就让普通百姓日子不好过,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原本的财富分配关系被彻底打乱了。
老百姓和小商户手里的积蓄一夜之间缩水,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蒸发,而那些有渠道囤积实物资产的大户反而保住了利益,这就加剧了社会矛盾。
财富越集中,民生越艰难,底层的不满情绪也被推向顶点。
而在这个时间点,元朝统治本就存在民族矛盾、地方动乱,纸币崩盘无异于火上浇油。
那为什么元朝不学一学唐宋时期的铜钱体系,或者至少控制住货币发行?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学者都研究过。
答案很简单,当时的财政压力太大,政府已经被拖到没有别的办法可走了。
元朝的军费庞大,要维持庞大的骑兵和征伐行动,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元朝税收效率低,尤其是对南方汉人地区,各种抵抗和流失让国家财力不足。
经济学上讲,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信用体系,大家相信它有价值,它才能流通,一旦货币失去信任,社会的交易秩序就会崩坏。
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小麻烦,而是整个交换环境瘫痪。
你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完全依赖于货币的信用,而当这个信用垮了,换句话说整个社会的“润滑剂”没有了摩擦系数,那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举步维艰。
这才是通胀真正的可怕之处。
历史上类似的历史,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纸币崩溃。
法国国民大会为了弥补开支,不断发行“指票”,导致最后纸币贬值到无可救药,社会矛盾激化。
还有一战后的德国,纸币贬值到夸张的地步,物价一天几轮上涨,大家用麻袋装钱买面包,面包五十万马克可能都算是便宜的。
对比元朝你就会发现,历史的经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居然是相通的,那就是只要国家财政完全靠印钱来填窟窿,货币迟早失去信用,后果极其严重。
回看元朝灭亡,固然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狂印纸币导致国家灭亡,但这确实是一个关键因素。
民族矛盾、赋税不公、官僚腐败、加上纸币失信让这些矛盾集中爆发,从而让元政府彻底丧失了对社会的掌控。
可以说,元朝的灭亡,是一部浓缩版的金融史警示录。
现代社会有中央银行,有比较完善的调控体系,财政金融工具远比当年先进。
但即便如此,控制通胀仍然是各国最头疼的任务之一。
这几年全球受到疫情和国际冲突影响,很多国家的物价上涨明显,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启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后,通胀成为热议话题。
而中国的政策选择其实非常稳健,中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便在外部动荡很大时,也谨慎把握货币供应节奏,加强实体经济支持,这恰恰说明我们对历史教训的理解很深刻。
很多国际经济学者在评价中国时,也肯定了这种稳健战略。
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报告里就提到,中国控制物价水平一直比较得当,没有走盲目“大水漫灌”的路子。
这种政策取向,本质上就是对历史经验的吸取。
元朝那种无限制发行钞票换取短期繁荣的办法,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崩盘。
我们今天看到,国内强调保持币值稳定,把通胀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其根基就是不让老百姓失去对货币的信任。
钱不是越多越好,其本质上是信任凭证,如果国家过度透支这种信任,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一起埋单。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