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向印度时,谁也没想到中国竟成了那个“捡漏”的人。印度放缓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迅速补位扫货千万桶,美方不但一声不吭,美财长还公开表态“对当前中美关税满意”。
观察者网报道,就在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25%“二级关税”的同一周,中国炼油企业悄悄锁定了15批俄罗斯原油订单,预计在10月至11月交付,每批装载量高达70万至100万桶,总量突破千万桶。
路透社消息,这批原油主要是乌拉尔和瓦兰杰品级,原本是印度炼油厂的主要采购标的。但自从7月底以来,印度国有炼油企业纷纷暂停与俄罗斯的新合约谈判。
他们之所以犹豫不仅是因为关税压力,还有俄罗斯逐渐收紧的价格折扣。此前俄方给印度的优惠幅度约5%,如今进一步压缩,让对成本敏感的印度企业不得不重新权衡。
而这一犹豫,却给中国创造了机会。
据悉,中方谈判代表还借此机会压低了价格,在原油折扣基础上每桶再降约1美元。别小看这1美元,以当前国际油价每桶65美元上下计算,相当于额外争取到了1.5%左右的降幅。对中国这种体量的进口国来说,这已经不是“捡便宜”,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采购。
话说美国为什么不敢对中国同样施压?
按照美财长贝森特自己的说法就是,印度完全是出于牟利目的,而中国是出于需求,而且一旦阻拦中国进口,全球油价可能再度飙升,美国自己也承受不起。
所以美国并不打算对中国实施制裁,他甚至表示对中美目前的关税安排“感到满意”。这番话说的轻描淡写,却亮明了美方的态度,不是反对买俄油,是反对印度这种做法的国家买俄油。
具体来看美国能对中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有三重考量:
其一,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后,其原油出口格局已发生根本性重组。印度和中国成为俄油最核心的买家,而俄罗斯缺乏替代市场的选择空间。
当印度因政治压力与折扣收缩暂缓采购时,中国迅速填补需求缺口,实际上强化了买方议价权。这种市场行为本质上是供需关系的自然调整,美国难以公开反对,若强行施压中国,反而可能推高全球能源价格,加剧美国国内通胀压力。
其二,美国对俄的制裁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他们想通过制裁俄油让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受损,但又不敢动作太大,必然直接制裁到中国头上,这样反倒会导致美国自己受害。
所以说,中国扩大俄油进口客观上缓和了全球供应紧张,间接维护了油价稳定。而贝森特所谓“对关税安排满意”的表态,实则是对这种微妙平衡的默认:与其挑战中国不如维持现有框架,避免引发连锁反应。
其三,美国不希望将中国彻底推向俄罗斯形成能源同盟。中国适度采购俄油实际上缓解了俄罗斯因西方制裁产生的财政压力,但若美国强硬施压中国停止进口,可能迫使俄罗斯以更低价格向市场倾销石油,反而冲击全球油价、损害美国页岩油利益。
此外,站在美方的角度,他们乐见中印在油采购上形成竞争关系,印度被迫减少进口后,中国扩大采购可能会加剧了中印之间的战略猜忌。
但现实却是,美国的算盘非但没有得逞,反而彻底将印度推出去了,一直以来美国都想联合印度、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在亚太地区形成对华包围圈,但现在,这里面除了菲律宾仍旧听话,其他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愿完全牺牲本国经济服从美国战略。
近日,王毅外长访问印度,双方一口气签了十项合作协议,莫迪还亲自接待了王毅。这一动作,在外界看来,几乎是公开“打脸”美国。
事实上,印度此次选择与中国合作,一方面是地缘上的务实调整,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不断施压的反弹。
不过在这次俄油事件背后的最大赢家,或许是俄罗斯。
在西方持续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能源出口亟需稳定的大客户。印度放缓采购后,中国及时补位,让莫斯科松了一口气。有分析认为,中印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交替采购”的节奏,这让俄罗斯在定价和出货方面保持了相当的主动权。
接下来,如果美国继续以关税和制裁作为外交工具,很可能迫使更多“盟友”重新权衡自己的利益选项。
印度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选择多元合作的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逐渐意识到:选边站队的时代已经过去,多方下注才是更安全的策略。
而中国,则借助这类机遇持续巩固能源供应链、拓展外交空间。我们未必需要主动拆解美国的布局,很多时候,只需要等待对方出招失误、盟友内乱。
就像这次,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没有击倒印度,反而把莫迪推向了中国,这一结局,恐怕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