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植物学的定义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道地产地在四川江油。附子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中医认为其味甘、辛,大热,有毒需慎用,炮制后味变苦咸,归心肺脾肾经。
附子有三个身份很突出:一是明星药,从古到今研究者众多,一大批中医靠灵活使用附子,成为名医;二是强效药,尤其是回阳救逆起效很快,是“回阳救逆第一药”;三是反差药,主要是因为毒性较强,古代敢于以毒攻毒,经常用,现代使用却十分谨慎,药店难以买到。

从中医角度看,可用“三个五”来概括附子的品类、使用、功效。
第一个“五”:从区别看,有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附子5种之分,要学会辨别,并不是乌头的子根都叫附子,这是避免错用的基础。
第二个“五”:从炮制看,附子有生用、炮制、盐制、黑附、白附5种形式,不同的炮制毒性有很大影响,生用毒性最大,一定要谨慎。
第三个“五”:从药效看,附子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凝寒以逐痛,药性广泛通达。

因为附子品类多、使用广、功效强,临床有许多经典配伍,但最突出的是三个使用方向,分别是:附子+干姜,祛脾寒;附子+肉桂,补肾虚;附子+细辛,除湿痹。
这三个方面的配伍如何理解?我们逐个来分析。
1、附子配干姜,祛脾寒
附子无干姜不热——这是中医临床经典名句,不少人认为是附子的“大热”,加上干姜的“辛热”,热上加热,温阳驱寒,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附子最大的特点不是“热”,而是“通”,可通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上下内外兼中宫,无处不到。附子本身是药物,还可充当引导员,带着其它药物到病灶,发挥作用,这才是附子的“杀手锏”。
附子药性活泼,善走不守,干姜味厚质重,善守不走,两者刚好相反,附子要蹭干姜的“热劲”,干姜要乘附子的“便车”。对付里寒证,尤其是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是“绝配”。
附子与干姜相伍,附子用干姜的药力守中焦脾胃,增强中焦回阳之力,脾寒可除;干姜之热性在附子引领下,走一处、热一处、守一处,不仅温脾阳,还能将热效布达全身,这是中医“回阳救逆”的核心治法和搭配。
附子配干姜的经典方剂,很多用于救急,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

2、附子配肉桂,补肾虚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说法,有五脏六腑之虚的辨证,治虚纠偏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附子+肉桂的补虚,是治虚症的第一梯队组合。
换句话说,附子和肉桂的搭配,治的是肾虚,可温补肾阳,益火消阴,相须为用。附子负责温阳,肉桂负责“引火归元”,让浮越的虚阳回归肾元。

在具体路径上,附子善入气分,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温营血助气化,这个组合达到气卫营血并治,温补肾中真火,对腰膝冷痛、神疲乏力、痿证宫寒、夜尿频多等虚寒证有明显效果。
附子配肉桂的经典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桂附理中丸、附子汤等。
3、附子配细辛,除湿痹
附子和细辛都有毒性,细辛临床用量有严格限制,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中医用细辛,主要是其通窍散寒力猛。细辛和附子一样,善于走窜,这两个活泼的药材放在一起,各种痹痛就好解决了。

附子配细辛,是温通散寒组合,对寒湿痹痛有积极效果,具体是附子带着细辛袪风散寒,细辛还可穿透寒湿痹阻的经络,温通之力可深入关节经络,散寒止痛效果大大提高。
附子配细辛的经典方剂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独活寄生汤等。
总之,附子与干姜、肉桂、细辛的搭配非常经典,是中医临床要学会和运用的方剂。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治脾寒,附子配肉桂补火助阳治肾虚,附子配细辛通痹逐痛治阻滞。
用药需辨证和遵医嘱,不可乱用。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