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急疯了!5500米深海挖稀土,能躲避中国的制衡吗?

2025年7月,日本出动“地球号”钻探船,跑到太平洋南鸟岛附近,从5500米深的海底往上抽泥巴。不是科研,不是救灾,是要在泥浆里抠稀土。

他们说,这是为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听着像个新技术实验,背后却是实打实的资源焦虑。因为从找矿、炼矿、分矿到用矿,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国牢牢捏在手里

日本这一跳,想挣脱,可真就能跳出去吗?今天咱们不讲口号,就讲事实,把这场海底行动讲清楚。

为啥日本急了?因为中国稀土不再“随便借”

在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稀土是啥的时候,日本已经急得直冒汗了。2023年,中国对外稀土出口加强管理,重点是提炼环节。

不是不让你买,而是要看你拿来干什么、怎么用、给谁用,技术有没有外流风险。一层层审查,一道道关卡,过去“批量采购、无障碍炼矿”的时代,正式终结。

日本的产业神经被直接戳中。全国上下依赖稀土的行业太多,汽车、电机、半导体、雷达、磁材,一堆关键部件,都离不开镝、钕、铽这些元素

偏偏这些元素,中国不仅有,还能精炼,还能量产。日本不是没稀土用量,而是根本没有能力完整炼出来

现实里,日本企业每年从海外采购的稀土,几乎有一半需要送到中国来加工。不仅自己炼不出来,而且还得依赖中方工厂给他们分选纯度、提炼金属,再运回去装配使用。这种结构上的依赖,让日本在关键时刻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他们不是不想断,只是断不开。更讽刺的是,美国MP Materials 2024年自采了4.55万吨稀土精矿,却只自产出1294吨氧化物。连美国都做不到炼矿独立,日本的底气从哪来?所以,不管嘴上怎么说独立,现实一摆出来,还是得低头认清:稀土链条,中国是核心,别人是外围

2023年,日本想靠买矿翻身。他们投了钱,找了合作方,和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搞合作,弄到了65%的稀土开采权益。

听起来风光,但那笔交易只够他们保证30%的用量。其余七成怎么办?还是得转头看中国。而且莱纳斯提炼设备得放在马来西亚,到了2025年还没投产,项目拖着拖着就成了泡影。

当资源、炼矿、技术都在别人手里,日本喊再多口号,也脱不了身。急,就成了唯一的常态。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可以慢慢替代的,而是每天都在用、随时都可能“掉链子”的产业命门。

而中国呢?2025年1月,自然资源部宣布在云南红河发现115万吨超大规模稀土矿,里面包含了47万吨关键元素。这不是“找到矿”,而是“掌握源头”。日本焦虑感再升一级。

真下去挖了!但海底挖泥巴,没挖出突破口

2025年7月,日本真出手了。他们把深海钻探船“地球号”开到了太平洋深处的南鸟岛附近,选了5500米的深海区做实验性开采

地方选得不随便,因为几年前他们的科研机构JAMSTEC在那发现了富稀土沉积层,初步估算大约有1600万吨稀土储量。日本政府高调宣布,这一带可能是“战略级别矿带”。

实验安排很具体。他们打算三周内打捞35吨海底泥浆,送回日本本土分析提取。这泥浆不是普通淤泥,而是夹杂着稀土的矿泥。据他们估算,每吨泥能提炼2公斤稀土矿物。乍听挺可观,细想发现不对——35吨泥,满打满算提炼出70公斤。数量太少,成本太高。换句话说:不光是深,还是真贵

这事搁在实验室还好,可日本是要把它商用。他们计划在2028财年把这块海域真正开采出来,供应国内市场。但别说投产了,到2025年为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把“深海稀土开采”变成产业。技术路线怎么设计,设备怎么保证耐压耐蚀,运输链怎么跑,分离过程怎么布设,通通还停在“研究所”阶段

而且更棘手的是:海底不是陆地,整套体系全靠船。每次采样得靠高压泵把稀泥吸上来,还得保温保压防氧化,再送回岸上干燥分离。流程多、操作难、能耗高。你挖得越深,技术越复杂,效率越低。日本不是在扩张能力,而是在赌一个“没人成功过”的方向。

有人可能说,那不是还有1600万吨储量吗?确实数据看着不少,但南鸟岛所处的海区,地质条件极复杂,真正高品位矿区面积小,提炼率很难稳定。也就是说,看着是金山,挖出来是沙堆。

与此同时,中国的红河矿不止找到了,还在同步推进开采。咱们的稀土是陆地型,离子吸附型矿床开采成本更低,加工流程成熟,污染控制方案也已有成型技术。你那边在5500米下头挖泥巴,我这边早就原地建厂出货。谁快谁慢,一目了然。

你再怎么挖,链条也捏在中国手里

很多人觉得,只要资源多,就能翻身。这是一种误会。稀土行业的底气,不在矿山数量,而在谁能掌握整个产业链。今天世界上,真能做到从矿石找到提炼再到磁体加工的,只有中国。

别国想学,不是没试。美国MP公司尝试了好几年,还是靠中国冶炼。日本买了矿,至今没工厂落地。澳大利亚人把设备送到马来西亚,还因为环保争议反复延期。

中国的优势,是闭环,是体系完整,是供需一体化,是精炼工艺全球唯一成熟,是资源调配集中高效。想炼稀土,不是建个厂那么简单,要的是分离技术、废液处理、安全规范、工人培训、供应稳定,还有最难得的——政策协调。

2024年10月,《稀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把稀土从找矿到出口全流程纳入严格监管。2023年起,中国还对稀土冶炼技术实施出口限制,萃取设备和配方一律不得外流。这就是战略资源体系化管理,不是你想仿就能仿的。

所以你看,日本哪怕真把南鸟岛的稀土挖出来了,问题也没解决。他们没有冶炼系统、没有加工配套、没有分离工厂。提炼出来的稀土,可能还得找中国代工——这就像自己种了地,还是得请别人做饭

而中国不仅能种、能做、还能卖,还能自己用。2025年中国稀土储量已达4400万吨,占全球总量近一半。而我们手里的关键,不在“多”,而在“能炼、能供、能控”。这三点绑在一起,就是“制衡力”。

日本这次海底采矿,是一场战略上的高调试图突破。但现实证明:你突破资源,可以;想绕过链条?不行。全球稀土,不是谁喊独立就能独立的

参考资料

日本企业获得澳大利亚矿山的稀土权益.人民网.2023-03-09

稀土元素.百度百科

特朗普放话想和俄罗斯达成稀土协议,但离开中国依旧无法提炼.澎湃新闻.2025-02-26

海底采矿.百度百科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观察者网.2025-07-0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财经   稀土   日本   深海   中国   海底   技术   澳大利亚   资源   红河   泥浆   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