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97岁生日第3天,巴拿马终于出手了,卖国果然没有好下场!

7月29日是李嘉诚97岁大寿的日子,可这好日子刚过没两天,巴拿马政府就出手了,李嘉诚或许没法笑出来了,果然,“卖国”是没有好下场的。

7月31日,巴拿马总统明确表示,政府正在考虑将港口经营模式由单一私营转为“国家主导+资本参与”的混合模式,并点名表示当前合同“存在问题”。

紧接着,巴拿马最高法院接连受理了两起与该港口相关的案件,其一,是对港口运营合同是否违宪的质疑,其二,则聚焦于合同续签是否经过合法程序。这两项指控的来源并不一般——均出自巴拿马国家总审计长办公室。

这一层级的介入意味着,这不再只是商业谈判的博弈,更是政治与法律合力推动的清算行为,事实上,巴拿马国内早已有不少声音对李嘉诚旗下企业的港口经营提出质疑:政府收入“远低于应得”,合同条款“严重偏向资本方”,甚至怀疑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实现资金外逃。

这些指控未必都有确凿证据,但在全球多国掀起反思外资基础设施控制权的潮流中,任何“看上去不公平”的旧合同,都难免成为“二次谈判”的靶子。

从经济利益来看,这一转变对李嘉诚而言是沉重打击。如果合同被宣布无效,他的公司将面临数亿美元的资产冻结,乃至彻底退出巴拿马市场的可能,而如果港口改为“国企主导”,无论是否退还部分投资款,其对全球贸易控制权的影响力都将被显著削弱。

最尴尬的是,港口本可以出售给中国的央企,比如中国远洋、招商局港口等国有巨头,不仅具备接盘能力,而且能在政治层面为巴拿马提供更可控、更对等的合作路径。

然而,李嘉诚集团在操作上却选择了美国企业作为洽谈对象,此举被很多观察人士视为一种政治立场的倾斜,尤其是在中美地缘竞争背景日益加剧的2025年。

事实上,在多起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基建项目受阻的背景下,港口资产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标的,而被视为国家安全与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一大背景下,任何“向美倾斜”的私企操作,几乎都难以不被解读为一种政治信号。

观察李嘉诚近年来的投资行为,会发现一种清晰趋势:离岸化与美元化。自2013年起,其不断减持内地及香港地产项目,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地的投资。

医疗、能源、公用事业成为其资产的新重心,这一策略被媒体解读为对中国市场未来走势的不信任,也被贴上了“抽水王”的标签。

此次港口事件,不过是其“离岸资产观”在国际博弈中的一环而已。

李嘉诚是成功的资本家无疑,他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布局曾为华人赢得无数掌声,但在新时代的政治经济逻辑下,纯商业理性已难以单独支撑决策合法性。

很多人批评他“只认钱、不认人”,也有人为其辩护称“商人无祖国,资本有归宿”,但问题在于,当资本背离国家整体利益,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资源控制等核心领域,公众对其的宽容度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在香港社会动荡及其撤资行为之后,李嘉诚在华语世界的形象已不再是那个“中流砥柱”的企业家。

这并不是说商业家族必须承担国家责任,而是时代已经变了。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而曾经“左右逢源”的国际资本,如今正在被迫站队。

所以对李嘉诚而言,这也许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财经   巴拿马   下场   出手   生日   港口   资本   合同   资产   政治   国家   商业   控制权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