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酸梅汤”哪家强?百年前就有测评了!

作家陈建功在其《寻找酸梅汤》一文中说:“盛夏溽暑,卖酸梅汤的可称为旧京一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

酸梅汤在京城,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就在这酸梅汤遍布百店千家众街巷的情势下,能卖出名气、字号来,也真的得有过人本事、独家门道。

过去,一提到酸梅汤,北京人马上会脱口而出“信远斋”,此外,还有九龙斋、御香斋、秀味斋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字号,夏季熬制的酸梅汤等清凉饮料声名远播。

据富察敦崇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燕京岁时记》记载:“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

在崇彝先生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载了道光、咸丰以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掌故旧闻。其中说到三个京师酸梅汤名家,即信远斋、九龙斋及西单牌楼秋家梅汤:“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向以琉璃厂信远斋(肆主萧氏,为论古斋主人),及前门大街九龙斋(早年在前门瓮城东门之内,三迁也)最负盛名,其实不如西单之秋家梅汤(秋姓,行五,为刑部之隶),以其卖处设於牌楼南甬道中间,后因修马路,迫令迁移,其浮摊历年甚久,盖始于咸丰初年。余品‘信远’味太浓,‘九龙’味太清,惟秋家梅汤适得其中耳 。

《北平的甜食》和《中国吃》的作者唐鲁孙先生则说:“信远斋的酸梅汤唯一特点就是熬得特别浓,熬好了一装坛子,绝不往里渗冰水,什么时候喝,都是醇厚浓郁,讲究挂碗,而且冰得极透。您从大太阳底下一进屋一碗酸梅汤下肚,真是舌冰齿冷,凉入心脾,连喝几碗,好像老喝不够似的。”如此来看,这倒是和崇彝所说“信远味太浓”对上了。

1936年问世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载有:“酸梅汤、酸梅滷:琉璃厂,信远斋”;“酸梅糕、酸梅汤:西四牌楼,隆景和”。据唐鲁孙先生说,隆景和曾经比信远斋的名气还大过:“北平酸梅汤是驰名中外的,就是上海郑福记,以卖酸梅汤出名,招牌上也是写着北平酸梅汤来号召的。在北平一提酸梅汤,大家就想起‘信远斋’来了。其实在庚子年闹义和团之前,北平酸梅汤是属西四牌楼‘隆景和’最出名。”

唐先生还记述了隆景和买卖兴衰的始末缘由。起初,隆景和是一家干果海味店,这类铺子都是山西人经营的,从掌柜的到学徒的,全是山西老乡,所以大家都管他们这类铺子叫山西屋子。经营买卖不但货真价实,而且铺规严苛,所交往的都是大宅门、大行号,甚至有大宅子的官眷把成千上万的银子存在山西铺子里生息,比钱庄票号还可靠。

隆景和的酸梅汤,因为不惜工本,所以就买卖出了名。其实他门口一碗一碗地卖酸梅汤,每天挣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论坛子往外送。隆景和富名在外,庚子年间社会一乱,被流氓地痞抢了个一干二净。后来虽然恢复旧业,毕竟元气大伤,买卖大不如前。于是琉璃厂的信远斋就取而代之啦。

据说,过去西单牌楼有个“路遇斋”,东安门丁字街有个“遇缘斋”,也是售卖酸梅汤之著名者。其字号名称,虽说取意直白,但炎炎夏日,口渴难耐之际,路遇一家卖酸梅汤的,岂不也是遇到缘分!

如此看来,企业的字号要有典故,有出处,有讲头,在京城成了一种风气。不用说那些响当当的百年老号,甚至,就是个卖酸梅汤、糖葫芦的“浮摊”,也要有个字号,字号也要有个讲究。所有这些字号,名称有着鲜明的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突出的民族特征,且不随社会变迁而改易,稳定性强。这倒值得今天的我们思忖。更有趣的是,以前京城人对店铺字号的含义、出处喜欢盘根问底,也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 袁家方

编辑 | 赵天嫜
监制 | 柳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美食   酸梅汤   北平   牌楼   琉璃厂   字号   前门   京城   咸丰   酸梅   山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