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Sora 2 的战略打法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今天不国庆节吗?

本来想着放松放松,结果,昨天晚上喝了点儿,差点没爬起来。可偏偏在半夜,OpenAI发了 Sora 2。那会儿我真没状态体验,拖到早上八点,打开试了试。

怎么说呢?就那样。

然后,10点左右,邀请码就被疯传了。朋友圈、群里到处在要码,像新款球鞋发售一样。

我还在群里和朋友吐槽:一个生成式 App,博主们怎么就这么爱吹?要我说,Sora 2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背后的打法。

你想,Sam做一个产品,不光能用好海外媒体,还能让国内媒体、博主为它免费宣传,是邀请码的问题吗?不是。

说到底,这背后有一整套战略打法。

01

什么打法呢?我要先提一个词:临界点。啥意思呢?

OpenAI 从来不抢早,它的习惯是:等到技术跨过可用阈值、场景被教育成熟,才会一击入场。所以,它很看重临界点。

那这个临界点到底在哪里?首先,是技术。

Sora 1 刚出来时,确实震撼了一下,但那更像「实验室里的特效」。你看它生成的视频,画面是美,但物理规律经常崩。

人物走路时脚滑、东西拿不稳、动作不连贯;还有音画不同步,嘴型和声音对不上;说白了,Sora 1 是炫技,能让人惊叹,但没法真正拿来用。

Sora 2 的出现,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怎么解决呢?Sam 肯定也在想,如果单纯靠技术迭代,很难。领先半步的优势,很快就会被追平。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数据,用数据反哺。

问题是怎么搞数据?

靠买,买不到;靠合作,太慢。唯一的解法:让用户自己生产。

这就是 Sora App 出场的意义。用户在里面生成视频、分享视频、互相「客串」视频,所有的数据都会回流。每一条操作,都是一笔训练样本;每一次社交裂变,都是一次数据扩张。

这和 GPT-3 与 ChatGPT 的关系一模一样。

当年GPT-3 在研究圈已经很惊艳了,可真正在大众层面引爆的,是 ChatGPT 的应用程序。因为它跨过了「可用性阈值」,成了一个人人都能上手的产品。

Sora 2,也正好走到这个节点。所以,Sora 2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布?

技术上,它终于稳到能让用户愿意玩下去;数据上,它通过 App 把用户绑进来,顺带解决了最棘手的训练样本问题。

说完技术,我们再看看看市场,过去两年,Runway、Pika、Veo3,都在疯狂演示 AI 视频。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在给 OpenAI 打前站,帮忙教育市场。以前用户的心态:AI 能不能做视频?现在用户已经知道 AI 可以做了,问题变成:谁做得更顺手、更稳定?

这个变化很重要。

教育市场的成本已经有人替你扛过了,你出手时,就不用再去解释「AI 视频是什么」,直接说「我们做得最好」。就可以了。

这样,投入的每一分传播,都能换来实打实的关注度和用户兴趣。

就像电动车市场,早年比亚迪、日产先推出电动车,证明了电车能跑;可真正让市场沸腾的,是特斯拉 Model S,因为它一出场就让大家觉得:

电车不仅能跑,还可以很酷,很顺手。Sora 2 出手的时机,就是类似的节点。

最后是战略上的考虑,我认为Sam的逻辑是不做半成品,不推半成熟的东西。Timing 胜过一切。

什么是Timing?

出手时机点。太早,会把半成品推给用户,砸了口碑;太晚,风口被别人截走,刚刚好,才符合他的风格;所以,Sora 2 的发布,踩在了「技术临界点 + 数据临界点 + 市场临界点」叠加的时刻。

02

既然 timing 这么关键,那他为什么要做成一个 App?除了数据,还要什么?

智远认为是:工作流。

想象一下,如果 Sora 是一个模型接口,用户得先写提示词,再导出视频,再去别的平台编辑、分享、加字幕。流程复杂,环节一多,体验就断了链。换句话说,你用它的次数越多,就越想逃。

一旦把它做成 App,这些动作就能被打包在同一个工作流里:

生成 → 编辑 → 分享 → 传播,全都不出这个 App,那你的视频不是「生成完就结束」,而是直接带着社交和分发的属性。

长期下来,你习惯了在这里做内容,就很难迁移到别的工具。

这就是 工作流锁定。对 OpenAI 来说,技术是敲门砖,真正能留下用户的,是这种「一站式」体验。

我还体验了一下,让Sam给我说相声,梗是他踩了一坨屎。重点不在视频内容本身,是后续操作:我能直接下载下来,发到别的平台,甚至还能再优化。

这就是基础工作流的力量。

你看 ChatGPT。一开始大家都疯狂发模型时,为什么大家还用GPT,因为他顺手,写邮件、查代码、写文案,都能搞定。

Sora 的逻辑完全一样。单靠模型,用户永远会追着「谁家更好用」跑。但一旦被工作流绑定,竞争逻辑就变了:用户要「最顺手」和「最低切换成本」。

还有一点,智远认为,Sora App 里的「客串」功能,可能会是未来的杀手锏。

为什么?

你拍一条视频,把朋友拉进来客串,他就被迫下载、注册、体验,再顺手转发一下。视频创作这事儿,本来是单机模式,但一旦加上「客串」,立刻就有了社交链,就变成了大家一起玩了。

这背后的逻辑特别像当年的短视频裂变:

抖音为什么火?因为不光是刷视频,还有你可以和别人合拍、对口型、二创。一个人用还行,十个人互相拉进来,传播就指数级放大了。

所以,Sora App 的思路很清晰:工作流锁定 + 社交裂变。前者保证用户不流失,后者保证传播能快速扩张,这样,就成了又一个入口级产品了。

03

有了入口,他还想干什么呢?智远认为是:生态。

怎么理解这个生态呢?

我特意查了下,Sora 2背后用了 Diffusion Transformer 的架构。说白了,把原来做图的「扩散模型」,和现在大模型常见的「Transformer」结合在一起。

扩散模型擅长细节、纹理,Transformer 擅长理解语义、控制整体场景,两个合起来,就能保证画面和故事的合理性了。

换句话说,Sora 2 在单点突破上,用了一整套组合拳,那以后会不会基于数据在推出新模型呢?我认为,肯定会的。

因为你看,不管谷歌的 Veo3,还是 Runway、Pika,这些产品背后,本质上还在卷「模型本身」。

说白了,大家还在比谁的画质更高、不卡帧、动作更自然。结果,这季度你领先一点,下季度别人又追上来,永远是拉锯战。

但 OpenAI 的思路不一样。

它当然也在打磨模型,但更在乎:怎么把模型和产品绑在一起,再用用户数据反哺模型。这样一来,哪怕模型暂时不领先,对手也很难把用户抢走。

等到一个个新模型出来时,那下一步做什么?

开放API,给其他产品使用,这样,Sora 2成了一个能力模块,能嵌入到无数场景里。

比如说:

教育平台要做课件,直接生成讲解视频;游戏厂商要做剧情过场,几分钟就能生成一条;电商要投广告,一条短视频广告可以一键出炉。

所以,API 的好处是能让外部开发者帮它「打天下」,帮忙把模型带到各种场景;但只靠 API 还不够。API 就像水电,别人接走用完就走,留不住人。

怎么办?

答案是:要有自己的产品矩阵。ChatGPT 锁定对话,Sora 锁定视频,这些入口一旦拼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逐渐成型的生态。

这条路径,和互联网巨头的成长史特别像。

Google 当年从搜索起家,但没停在搜索。它顺手做了 Gmail,进一步绑定用户;再做 Android,把移动端生态彻底锁死;最后,形成了一个全链条的应用帝国。

苹果也是一样,iPhone 单点突破,但真正的护城河,是 App Store 和整个 iOS 生态。

OpenAI 也是。智远认为,它的打法用一句话总结即:技术敲门,产品收口,生态吃干抹净。

04

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OpenAI 的打法已经这么清晰了,那国内厂商能学吗?

国内也有不少团队在做 AI 视频,比如:即梦、可灵、百度蒸汽机。

产品形态,大多「网站工具 + 专业创作者」。说白了,给剪辑师、工作室用的,不能直接面向大众的入口级 App。

逻辑也一样:发布个炫酷的 demo,卷一下分辨率和稳定性,开始宣传,这就跟 OpenAI 有明显差异。

OpenAI 的打法是先 To C,把用户拉进来,再靠用户习惯和数据反哺模型;而国内厂商更多是 To B、TO专业创作者,先服务广告主、MCN、品牌主,换点现金流。

我认为,这里面机会很大,中国短视频和社交的土壤,比海外更适合裂变。一个「客串」功能,可能在国内会比在海外还要猛十倍。

那国内也要做一个TOC视频的APP吗?不。

国内的流量格局已经定型了。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百度、这些平台已经把用户时间牢牢锁死。你再推一个全新的 App,哪怕模型再炫酷,能抢到多少用户注意力?

所以,我认为更聪明的路子,是「嵌入旧系统」。

你看抖音已经在这么干了。比如你发图片的时候,会自动弹出各种「AI 特效」,点一下就能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视频。

这个过程里,你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用 AI,只会觉得「哦,抖音又出了个新玩法」;这是最厉害的地方:AI 能力被埋进熟悉的流程里,用户无缝接受。

我说的够详细了吧?

反过来,其他平台能不能学?当然能。视频生成模型完全可以拆成一堆小功能:自动加字幕、生成过场动画、补一段配音、甚至搞个「客串」朋友的特效。

不需要学习新 App,不需要重新注册账号,也不用换生态,就在自己常用的平台里点两下能玩起来,这比单独做一个 To C 应用更接地气。

说白了,路径不同,但逻辑相通:

都要让用户顺手、低门槛地上手,并且,在用的过程中不断给模型回数据。只不过,Sam的打法是自己做入口,中国的机会是在已有入口上「长出新手」。

所以,要我提炼方法论的话,说三点:

一,单点原则,先把模型拆成能落地的小组件、小应用,先占住一个点。别喊通用,通用不好做优化,变量太多,抽卡行为变化太大。

二,工作流原则,怎么让别人用起来,用得顺手,流程不断,数据才能源源不断回流;第三点,就生态了。单点只是开头,慢慢长出产品矩阵,才能形成真正的壁垒。

说到底,点要准,流要顺,盘子才会大。你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游戏   打法   战略   用户   模型   视频   工作流   数据   单点   顺手   临界点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