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融媒体主持人 曹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茌平融媒体中心的学员曹娜,此刻,能够站在这里,我非常荣幸,心情也非常激动,为期三天的新闻宣传能力培训即将落下帷幕,而我脑海里翻腾的,是课堂上老师们的倾囊相授,是课间与同仁们的热烈探讨,更是这三天来被重新点燃的新闻热情。
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我想说:这次培训,来得太及时,太珍贵了!曾偶尔忐忑:像我这样的“老兵”,会不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直到此刻,心里的“问号”早已变成了感叹号!
玄志刚总编的“淬炼两河精神之墨 锻造青春多维观台”,让我对媒体融合有了全新的认识:“融合”从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重构”——重构我们的思维,重构我们的能力。
宋庆祥老师“如何练就发现新闻的眼睛”一课,耐心教我们新闻采访写作的门道。他说“新闻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泥土里,在群众的笑脸上”,这句话让我记牢了:炼就找故事的嗅觉、观细节的眼睛、听心声的耳朵,才能写出有温度的好作品。
郭绍隆、丁兴业两位老师带我们夜游古城,实战里手把手教我们新闻短视频策划拍摄、摄影构图光影技巧。他们教我们用“小故事”讲“大主题”、以“短平快”抓“众眼球”,让镜头在海量信息中“出圈”又“出彩”——这不仅是技术提升,更是对新闻敏感度、策划力、叙事力的综合淬炼。
白文斌老师讲“对上报道要求与采编技巧”,全是干货。从独特选题挖掘,到上级媒体对文稿、镜头的具体要求,他讲得细致入微,让我们确信“小地方也有大故事”:街头巷尾的变化、普通人的奋斗,都是新闻宣传的生动素材,照样能在更广阔的平台绽放光彩。
朱海波老师说“明于道,精于术,敬一业”,这九个字我记在了本子上,更刻在了心里。“道”是初心——是对新闻事业的敬畏,“术”是本领,是不断学习提高的专业技能;“敬一业”是坚守,更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与担当。
夏旭光老师以《从繁森到繁星》的创作历程告诉我们:只要用心打磨,老题材也能出新意,小切口也能讲大主题;邹辉老师用案例手把手教我们:把枯燥公文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新闻,让政策报道活起来;刘飞老师的AI运用课更是让人惊叹:原来新闻生产能这么“智能”,借助技术, 新闻宣传能更“接地气”、更有灵气。
还有省广电协会的徐翠兰、彭金棣(帝)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优秀作品鉴赏与创作秘诀等课程,让我们懂得了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用心深耕,肯下功夫,就能抓到新闻“活鱼”。
在此,向不辞辛劳、为我们用心授课的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你们辛苦啦!
这三天里,让我很受感动的还有我们茌平区委宣传部,敬爱的可爱的宋部长,她每天来回奔波,在百忙之中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为我们加油、鼓劲!宋部长的言传身教,不仅仅是对我们学习的关心,更是对我们新闻宣传战线上的青年干部深切地关怀与殷切期望,让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这份感动与鼓舞,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强大动力。
也要感谢桑部长与刘明明科长,从学习安排到生活细节,都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为这次培训付出心血的所有工作人员!
宋静部长说“宣传干部要做党的喉舌,更要做群众的知音”,让我回想起20多年前跟着老记者奔波于茌平的乡村地头、大街小巷,记录过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喜悦;见证过企业技改升级的艰辛;也拍下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我们一直都是在做“喉舌”与“知音”的工作,只是现在,我们需要用更鲜活的方式、更贴近时代的语言,把茌平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三天的学习,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态的转变——原来,新闻宣传不是刻板的任务,而是用热爱发现细节,用真诚传递力量。作为青年干部,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
第一,把“学到的”变成“做到的”。把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AI运用这些新技能熟练掌握,多与年轻同志一起探讨,让我们融媒体中心的节目的内容更加鲜活起来;
第二,把“脚下的”变成“笔下的”。带着宋老师教的“新闻眼”,再去走一遍茌平的街巷村落,把乡村振兴的新貌、企业发展的突破、群众生活的幸福,写成更生动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茌平的“精气神”。
第三,把“老兵的经验”和“新兵的锐气”融合起来。和大家一起努力,真正成为有政治力、发现力、写作力、叙事力、拍摄力、传播力的“六边形战士”。
今天,我们即将带着满满的干货和信心返程,未来的路上,我会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努力讲好茌平故事。
谢谢!
(编辑茌平新媒体 史奎华)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