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寄托着深切缅怀的烈士纪念日;今天,是洋溢着家国欢腾的国庆节。在这缅怀与欢庆交织的特殊时刻,那些穿越岁月尘埃的烈士家书,成为了连接“牺牲” 与 “欢庆” 最动人的精神纽带。
先烈们写下的一封封家书,或言之铮铮,或语之切切。提笔之时,他们虽不知胜利来临之日,自己是生是死,但仍将信仰的火种揣在心间、写进信笺,传递给家人亲朋。这些留下来的家书,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信仰力量、家国情怀,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今天,让我们透过这些穿越烽火的文字,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在回望与致敬中汲取前行之力。
1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夏明翰致母亲
夏明翰(1900—1928),祖籍湖南衡山县,生于湖北秭归。1917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响应湖南省学联的号召,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1920年秋,到长沙后结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1921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夏明翰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1924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农民部长。1927年2月,被调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同年6月,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八七会议后,参与发动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领导发动了平江农民暴动。1928年初,被调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3月20日,在汉口余记里刑场牺牲。
这是夏明翰1928年3月在监狱中写给母亲陈云凤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体现了他甘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
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
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熬煎。亲爱的妈妈,你和他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你只教儿为民除害、为国锄奸。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2
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王尔琢致父母
王尔琢,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7年初,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他趁着空闲给父母写去了这封家书,信中表达了心中的歉疚和自己的抱负。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封家书竟然成为他留给亲人最后的遗言。
父母大人:
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能见上一面,心中定会十分难受。她娘家父母双亡,我又在千里之外,望大人把她当做亲生女儿对待,见她如见儿一样。
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王尔琢
1927年5月
王尔琢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8年8月中旬,王尔琢率领第二十八团由湘南地区回师井冈山。25日,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拉走队伍叛变,王尔琢闻讯后立即率警卫排追赶。
当追至江西崇义思顺墟时,王尔琢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劝服两个连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但王尔琢却遭袁崇全开枪射击,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得知王尔琢牺牲的消息,毛泽东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在王尔琢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了一副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3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江竹筠致竹安弟
江竹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江竹筠以中共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彭咏梧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0月18日,江竹筠在狱中把筷子磨尖做笔,把棉花烧成灰做成墨水,给表弟谭竹安写了一封信。狱友曾紫霞出狱时,将这封信缝在棉衣袖子里带了出去。
竹安弟:
友人告知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幺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尤其是现在的物价情况下,以你仅有的收入,不知把你拖成个甚么样子。除了伤心而外,就只有恨了。我想你决〔绝〕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这希望的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甚么都不能兑现。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
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去年六月被捕)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蒋王八的来渝,固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管他若〔如〕何顽固,现在战事已近川边,这是事实,重庆再强也不能和平、京、穗相比,因此大方的给它三四月的命运就会完蛋的。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这点我们当然及不上外面的朋友。
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万一他作破坏到底的孤注一掷,一个炸弹两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这〈种〉可能我们估计的确很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绝〕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日见面。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来友是我很好的朋友,不用怕,盼能坦白相谈。
竹 姐
八月廿七日
这其实是一封“托孤信”。信抬头的“竹安弟”并不是江竹筠的弟弟,而是江竹筠丈夫彭咏梧前妻的弟弟——谭竹安。
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亲情、柔情,透着信念、信心,怀揣憧憬、希望,看似家庭琐碎的叙述,把“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女性本色与“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党性本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封信也是江姐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写信后不到三个月,江姐就牺牲了。
4
革命目的是为了世界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陶迅致父亲
陶迅(1925年-1949年),原名李鼎香,江苏南通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4月,他被分配到华中建设大学新闻训练班学习。1946年,陶迅到华中野战军第6师政治部的新华社第24支社工作。渡江战役时,陶迅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火线报》战地记者。他随军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等著名战役,采写了许多战地新闻和火线通讯。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当天深夜,陶迅所在新华社第24支社和火线报社的同志们,同乘一条渡船随部队第二梯队从北岸过长江。当船抵达目的地江南安徽铜陵附近渡口靠岸时,第一个跳上岸的通讯员踏响了敌人埋下的地雷,陶迅及许多同志被弹片炸伤,伤势最重的陶迅腹内大出血。
22日拂晓,入党介绍人、也是南通中学走出去的堂侄李干赶去看望陶迅。担架上的陶迅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给你留个纪念吧!”陶迅强忍着说不出的疼痛,始终没有哼过一声。他断断续续地问李干:“我能不能算完成任务?”他还嘱咐李干“把我的一切交给党”“口袋里的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当天上午11时45分,突然大量鲜血从陶迅口腔和鼻腔猛地喷出,随后昏迷过去,李干连声喊他却不得回应。陶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遗体埋葬于刚刚解放的铜陵。
这份家书,是他在牺牲5天前寄出的一封给父亲的家书。1949年4月17日,渡江战役发起前夕,陶迅接到家中来信,他花了2天时间写下了这封给父亲的3000多字的长信。
父亲大人:
今日(四月十七日),接到家中来信,心中稍得安慰,尤其久弟已至华大,惠妹准备至医科,田、兰二弟们在求学,这都是很好的,这都是他们将来走上正当前途的保证。
我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就在如西县夏令营受训两个月,同年九月仍回到家乡做秘密工作(即在省中高二三时),想家中也不会知道。一九四五年来到解放区以后,我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就是参加部队以后,也是做的报纸工作……
我党是有史以来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政党,是最公正无私的。他的革命目的是为了世界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参加共产党都是最优秀的人,至少他要打算不顾私人利益为大众服务。我过去在家中有饭吃、有书读,为什么要参加革命自找危险、自找辛苦呢?就是因为我当时已看出了共产党是人类最合理的一种党派。我是读书明理的人,如果共产党不好,我也不会冒了许多危险、吃了多少辛苦,参加革命事业……
就拿部队里当士兵的来说吧,共产党部队的士兵打起仗来像老虎,对待老百姓却像是儿女见了父母。我们部队里士兵爱护老百姓的事例、动人的故事简直太多了。就连我们自己在部队里做政治工作的,也往往为了这些从古以来、从未见过的事情所感动。我们部队驻到一个地方,士兵帮助老百姓耕田、挑水、担粪,那是最普遍的事情……
写了许多,唯一的目的只是希望父亲看开一点、心身愉快一点,不要为儿女们过分挂念,以后在新社会里,儿女们更不会堕落了……
家中千万勿念。耑特敬祝安好!
兄弟姊妹们不另问好!
儿 陶迅上
四·十九
5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致儿子
赵一曼,字淑宁,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与校友、中共党员陈达邦结婚。当年10月回国。1929年1月生下儿子“宁儿”。
1932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5年秋,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威震珠河。1935年11月在战斗中受伤被俘。
不久,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日寇使用各种酷刑摧残她,但她宁死不屈,毫不动摇。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处死。1936年8月2日,在押送途中,赵一曼感到死亡迫近,希望给她7岁的儿子写一封遗书,就从押送的职员处借了笔和纸,前后两次,写了反满抗日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正是有无数个优秀的中华儿女
英勇奋斗、流血牺牲
才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
如今烽烟已经远去
但舍家为国的精神
永远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中国火箭军》、人民日报海外版、扬子晚报网、光明日报等】
统筹:李秀平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