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四十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的槌声落下,宣告中国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攀升至60项,和意大利并列全球排名第一。喜讯传来,可谓举国欢腾。在上海,我得到了多国留学生的祝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审议中国西夏陵申报项目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在我执教的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课堂上,每当谈及中国大西北的文化,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留学生们喜欢西安、兰州,喜欢青藏高原,但唯独到了宁夏,就会在博物馆里感到迷茫。
因为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如流星般划过,短暂却璀璨。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与宋、辽、金等王朝并存于中华大地近200年,鼎盛时曾控制河西走廊。然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后,由于史料匮乏和文字阻隔,西夏王朝逐渐销声匿迹,其历史和文化功绩从此变得扑朔迷离。30多年前,我在兰州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期间,曾经聆听过宁夏学者(即西夏陵守护者)的学术报告,自己也去博物馆和图书馆寻找答案,深感探索之不易。
我于1995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30年来的学术积累以及与国内外学者,特别是与国际汉学家的广泛交流,使得如今的我能够回答各国复旦留学生的提问。我的学术笔记上记载:西夏陵引起国际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在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了贺兰山脚下一片奇怪的建筑——圆锥形的大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而引起学界瞩目。
西夏陵1、2号陵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据史书记载,李元昊立国前夕,授命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一度变成无人能解的天书。上世纪70年代初,贺兰山腹地,风沙裹挟着历史的谜团。时任宁夏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钟侃,这位江西定南汉子,身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扎实功底,首次踏入这片被当地人称为“东方金字塔”的黄土巨冢群。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残破的西夏文字碑刻中找到了关键历史线索,在全国率先确认了这些土冢的西夏帝王陵墓身份。
让我倍感尊敬的还有,在钟侃团队确认西夏陵身份的同时,有一位名叫李范文的年轻学者,怀揣着对西夏历史的无限热情,于1960年来到宁夏坚守。这位陕西西乡人,本应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施展抱负。然而,掌握自己命运的他决定扎根西北。1977年,大部分考古人员因故撤离时,他却毅然选择留在荒凉的王陵,独自承担起看守的重任。七年间,他的日常是与呼啸的北风为伴,与寂静的古墓对话。夜晚,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他伏案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西夏文残碑,指尖摩挲着冰冷的石块,仿佛能触碰到千年前的文明。正是这份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坚守,让他得以完成了《夏汉字典》初稿,这部耗费他25年心血的巨著,最终成为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金钥匙。
西夏陵博物馆内的西夏文灰砂岩残碑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他们是守护西夏陵、梳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与民族大融合历史脉络的关键功臣。他们的努力探寻以及整个西北文博界的群策群力,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西夏学也从冷门绝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汉学界重点课题,为此番申遗成功奠定了学术基础。
国家文物局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权威通告。通告指出,“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祝贺中国西夏陵申报成功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我进一步了解到,“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巴黎出席世界遗产大会的国际汉学家们,纷纷祝贺中国西夏陵的申遗成功,并且一致认为:“中国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法国学者罗曼多年来一直从事西夏学研究,在得知西夏陵申遗成功后,他特意来到大会现场与中国代表团一同庆祝。他对中国代表团表示:“宁夏在地理概念上不大,但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申遗让世界看到中国有宁夏,宁夏有西夏陵。西夏陵此次申遗成功使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加到60项,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所付出的努力,即在遗产保护领域精心制定的措施肯定会成为全世界一个范例。”
恰逢暑期,不少喜爱历史文化的复旦大学留学生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探访西夏陵,感受古老的西夏文化及其独特魅力。据了解,目前该景区核心景点为西夏陵博物馆、三号陵、数字体验项目和特色体验。我和文博界专家沟通后得知,当地推荐旅行者将西夏陵博物馆作为行程的第一站,可以观看到西夏文碑刻、壁画等丰富文物,系统了解西夏王朝的兴衰史及其政治、文化、军事等背景。馆内智能化的西夏建筑复原图,将帮助大家“脑补”出陵墓的原始风貌。作为所有游览线路的核心参观点,三号陵遗址是感受西夏陵整体布局与历史沧桑感的必去之处。数字体验项目包括3D/4D电影、VR体验《神秘的西夏陵》、XR体验《西夏寻踪》,通过沉浸式体验,探寻历史;在木活字印刷体验馆,游客可亲手操作,感受传承千年的印刷智慧。
西夏陵3号陵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对于上海观众而言,好消息是“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已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为该巡展首次来沪,共汇聚来自西北地区的120余件展品,其中近三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展品涵盖多种器物门类。
部分展品
图片来源:“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主办方
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协办。
该展览名中的“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在他者的视野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此次展览聚焦“中国”这一概念,通过大量实物,展现了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不仅是复旦大学的留学生,上海中小学生也适合前往参观。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