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65岁的李师傅翻了个身,被口干舌燥的感觉从梦中惊醒。他本想继续忍,但喉咙似乎着了火一样难受。厨房里,昨晚剩的热水还在保温壶里,冰箱里甚至有一瓶小孙子没喝完的饮料。
李师傅习惯了夜里口渴就抓起就喝,也觉得没什么大碍。但这一夜,却成了他家命运的分水岭。
凌晨3点,李师傅突然捂胸呻吟,冒冷汗,妻子着急地呼喊120,急救车赶到已无力回天。医生无奈摇头,突发心梗,诱因之一竟和他夜间“喝水习惯”有关。

很多人觉得夜间口渴喝点水理所当然,可你知道吗?有三种水,夜里喝了,或许真的会埋下“致命隐患”!夜深人静的这一杯水,究竟能不能喝?哪些水喝了容易“出意外”?答案恐怕颠覆你的常识,尤其是第2种,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踩雷。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有夜间口渴、起夜喝水的经历。医学上,适当补水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平衡,理论上能促进夜间新陈代谢。

但哈佛大学一项涉及3200名60岁以上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7.5%在夜间起夜喝水的人,喜欢“顺手就喝”存放时间过长的水,甚至有些口感发涩,喝完却偶感心悸、腹胀。心内科专家解释,夜里是人体血管最“脆弱”的时间段。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夜间更易升高,骤然进水,易引发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夜间喝水,喝错了,可能无形中拖累你的心脏,大大增加突发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医生提醒,下面这3种水,大多数人夜里不在意,殊不知风险巨大。
长时间隔夜水,尤其开盖后未密封的矿泉水
看似无害的水,若在室温下存放超8小时以上,细菌总数平均增加4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数据显示,保温壶、瓶装水只要开盖,空气中的细菌易迅速繁殖。

夜里喝这种水,抵抗力差者易腹泻、肠道感染;更糟糕的是,部分细菌代谢产物可刺激心脏冠脉血管收缩,诱发急性缺血性心梗。老年人免疫力本就下降,抵抗风险能力远逊年轻人。
冰镇水或过凉饮品
很多人觉得冰水解渴,其实低温饮品刺激下,血管骤然收缩。多项心脏病学研究发现:空腹、夜间突饮低于15℃的水,心绞痛和心梗急性发作风险上升28.7%。

冰水入胃,胃肠道的血管急剧收缩,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律紊乱甚至冠状动脉痉挛,夜深时人体自我调节力更弱,风险进一步放大。这一点,也最常被许多“夏夜晚饭后爱喝冷饮”的老大爷大妈们忽略。
饮料、甜味水、含糖茶饮
夜间血糖调节本就偏弱,尤其是中老年高血糖、胰岛功能偏低人群,饮用含糖饮料,血糖波动幅度可达正常基础值的1.6倍以上。高糖饮料刺激胰岛素剧烈分泌,反应性低血糖反而可能诱发心肌供血不足。
此外茶饮中的咖啡因还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加重午夜本已较高的血压和心率负担,是诱发夜间心梗、心律紊乱的“隐形推手”。

医学建议是:夜间补水应选择新鲜凉白开水,而且温度要贴近体温(30-40℃)。每次少量慢饮,一口不超过50ml,不要大口畅饮,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血容量、冲击血管。一些权威心血管指南还提倡晚上9点前补水充足,夜间“少动、少喝”,尽量减少睡眠中断。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更应避免“迷糊喝水”、“口渴暴饮”这些坏习惯;可在床头放置密封不漏气的小水壶,每次只喝一两口,不贪多。还要警惕早期心梗信号,清晨突发胸闷、出汗、乏力、心跳加快,不要硬撑,第一时间就医才是保命之道。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老年人饮水与心脑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