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命悬一线,土耳其边境磨刀霍霍,为何没有捅向世仇苏联?

两个仇了两百多年的老对头,一个刚刚被德国打得节节败退,一个悄悄把军队调到边境,却迟迟没捅刀子。

土耳其和苏联,在二战那个腥风血雨的时刻,居然没照着老剧本演,这不稀奇吗?可你要细看,那可真不是一腔义气的事,而是血里带账、火里盘算。

今天就聊聊,为什么土耳其在苏联命悬一线时,收起了屠刀,留下了悬念。

“老冤家”没翻脸,账本上的友情写了三年

从1676年到1917年,奥斯曼帝国与沙皇俄国打了13场战争,场场见血。黑海、巴尔干、海峡,一个都没绕过。两国边界线就是一条绞肉机,交情里没一句好话。

但奇怪的是,1920年之后风向变了。土耳其刚打完民族独立战争,四面楚歌;苏俄刚刚搞完革命,也被协约国围追堵截。

就在这时候,两位历史冤家居然握了手。1920年4月,凯末尔致信列宁,请求援助。信没白写,1921年3月16日,苏俄与土耳其在莫斯科签署《友好条约》。

苏俄承认安卡拉政权,放弃奥斯曼旧债,废除沙皇时期签署的所有条约。同年5月,第一批援助物资从高加索入境安纳托利亚。

涵盖39275支步枪、5798万发子弹、132097发炮弹、1100万金卢布现金,外加大炮、机枪、防毒面具、驱逐舰。

这些枪和炮成了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命根子。没有它们,希腊军队不会败,安卡拉政权不会站稳,伊兹密尔也不会拿回来。

列宁说这是为了阻止英国控制高加索,凯末尔说“这是土耳其最宝贵的战略合作”。

到1935年,苏土中立条约延长十年。1936年,凯末尔在议会发誓:“一旦爆发战争,任何舰船不得借土耳其海峡对苏联构成威胁。”这是他亲口讲的,全体议员记得清清楚楚。

1941年,苏联东线失守,德军兵临莫斯科。而土耳其大军在东部边境集结,人数破20万,重炮开到埃尔祖鲁姆,空军进驻迪亚巴克尔,一副随时翻脸的姿态。但最终,什么都没发生。

这不是慈悲,是算账。20年前的那本账,子弹一发发记着,金卢布一枚枚写着。苏联是真出过力的,土耳其是真受过用的。

谁都清楚,这场仗要是捅过去,历史的账会连本带息翻出来。一个国家,不是靠忘恩负义站起来的。

装备在一战,算盘算三边

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与德国签署《友好条约》。原因很简单,德军已在保加利亚列阵,坦克距离伊斯坦布尔不到200公里,空军从普罗夫迪夫起飞只需20分钟。

土耳其的决策层看得清楚:签,是保命;不签,是挨打。

这一年,土耳其陆军虽然动员了50个师,表面看上去兵强马壮。但看细节,真打起来撑不了三天。

17.5万常备兵,主力装备仍是一战标准。雅夫兹号战舰服役超20年;空军几百架飞机无一配有雷达;炮兵系统无反坦克炮;通讯依旧靠有线电话;海防、空防、地防都无从谈起。

就连邱吉尔都说:“土耳其军队是凭记忆参战。”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盟国也着急。英国想让土耳其牵制德国南线,美国希望封锁黑海出海口。可土耳其人表态更干脆:不给武器,不出兵。

盟国答应给高射炮、坦克、飞机,结果交付的多数是非洲前线退役品,还有些是缴获德国货翻新后送来。连邱吉尔都不好意思了,说“这些都不顶用”。

与此同时,苏联也不消停。1940年之前就曾提出接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再次表达对“黑海出入口的战略关切”。

土耳其高层越来越警觉:德军近在咫尺,苏军盯着后院,盟国承诺一纸空文。土耳其要怎么选?开战,就进退两难。中立,还能留一手。

土耳其决定维持“战时非交战国”身份——法律上不敌对,行动上不参战,外交上讲平衡。这是极限操作,是夹缝中求生。

从伊斯坦布尔看过去,德国打苏联,苏联打德国;从安卡拉看出去,美国英国都在画大饼,自己却要承担所有风险。

土耳其不想当牺牲品,更不想再被谁牵着鼻子走。政治算盘要打,军火账也要算,老账要记,新仇要压。这一局,谁都不值得土耳其赌命。

和平外交二十五年,硬币两头都不认

凯末尔有句话传了半世纪:“国内和平,世界和平。”这八个字,定的是土耳其的国策,也是国家命根子。1923年建国之后,土耳其拒绝卷入任何地区战争。

1925年与苏联签友好条约,1934年与巴尔干三国结盟,1936年签蒙特勒公约收回海峡主权,1937年再签萨阿达巴德公约联手伊朗、伊拉克。外交手腕灵活,底线坚定。

可话虽说得好,心里也有账。苏联给援助,给武器,也给了土耳其国内“红色”的阴影。

1929年,凯末尔在国会明确反共。1931年大清洗国内左派,1935年起封禁工会和相关出版物。土共响应莫斯科,凯末尔响应西方,这就是根本矛盾。

土耳其对苏联有感情,但更怕自己变色。西方制度才是凯末尔心中的“现代化模板”。苏联是老朋友,也是“潜在干预者”。这种关系不能掰,也不能靠。

1938年,凯末尔去世,伊诺努继任。表面上继续与苏联维持友好,实则靠向英法。1947年接受美国援助,1952年加入北约,彻底转向西方阵营。

但在1941年那个节点,翻脸还不是时候。情报没收够,武器不到位,德苏未分胜负,火候不到。

当苏联节节败退,红军准备从高加索南下时,土耳其边境军队开枪了吗?没有。海峡上有没有封锁苏联运输?没有。德军要借道进伊拉克,土耳其让了吗?也没有。

这不是天真,是政治智慧。战争决定不了土耳其未来,独立才是终点。敌人和盟友都靠不住,只有自己能决定出刀还是收刀。

参考资料:

二战中土耳其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思想阵线.1987

土俄两国如何从宿敌走向和平,又分道扬镳?.澎湃新闻.2016-01-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历史   苏联   土耳其   世仇   磨刀霍霍   边境   土耳其   苏联   安卡拉   德国   苏俄   黑海   高加索   条约   莫斯科   邱吉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