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发展轨迹,像两条走向不同的河流。
中国的GDP早已突破百万亿,高铁织成了4万公里的网,从空间站到深海探测,硬核科技不断突破。
印度呢?2023年GDP刚过3.7万亿美元,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全国铁路总里程还没中国高铁长,超过4亿人用不上稳定的电。
可就在这样的差距下,印度的精英们却在各种场合高调宣称,他们手里握着四个“压箱底”的优势,每一个都能让中国望尘莫及。
这四种优势,被他们吹成了“超越中国的底牌”。到底是真王牌,还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先看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人口牌”。印度精英们拍着胸脯说,人多、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迟早能靠这把中国比下去。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他们没说的是,人口红利不是堆人数,得看这些人能不能真干活、会干活。
你看印度的年轻人,确实多,平均年龄28岁,比中国小10岁。
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摆在那儿:印度15岁以上人口里,有26%是文盲,差不多4亿人认不全字。
中国的文盲率呢?早就降到了3.5%以下。
印度的小学辍学率高达30%,很多农村孩子念到三年级就回家放牛了;大学入学率更惨,27%的数字,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
这些没读过多少书的年轻人,能干啥?工厂里的精密机床操作不了,写字楼里的电脑办公学不会,只能去打零工、搬砖头。
结果就是,印度青年失业率常年在20%以上,孟买、德里这些大城市的贫民窟里,到处是找不到正经工作的年轻人。
中国这边,虽然人口老龄化在加快,但几十年砸在教育上的钱没白花。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技术学校,再到遍地开花的高校,中国把“育人”这条链条串得很顺。
现在的年轻人,哪怕是职校毕业,也能玩转数控机床、调试生产线设备。
就拿广东的电子厂来说,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少都懂基础编程,能操作智能机械臂。
长三角的汽车厂里,年轻技工能独立完成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装调试。这些人不是靠人多凑数,是靠本事吃饭。
所以印度精英说的“人口优势”,更像是握着一堆没打磨的石头,看着多,却成不了玉器。
印度精英第二个吹得厉害的,是他们的IT产业。他们总说,全球的软件外包都得看印度,中国在这方面根本跟不上。
这话倒不是完全瞎吹,印度的IT外包确实做得大,2023年,他们的IT服务出口赚了1940亿美元。
虽然全球一半的软件外包订单都落进了印度公司手里,但你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钱赚得有点“虚”。
印度的IT公司,大多是接别人的活儿——欧美企业把写代码、做测试这些环节外包过来,印度人按要求干完,赚个辛苦钱。
为啥欧美爱找他们?一是印度人英语好,沟通方便;二是成本低,印度程序员的工资,差不多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比中国程序员还低一半。
班加罗尔那些软件园区里的年轻人,天天熬夜改代码,干的其实是“全球IT打工人”的活儿。
而中国的华为不是接别人的5G订单,是自己研发技术,然后把设备卖到全球170多个国家。
大疆的无人机,不是给别人代工,是自己做研发、搞设计,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70%的份额。
去年,中国科学家搞成了100公里量子直接通信,这技术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
高铁就更别说了,从零下40度的东北到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中国高铁能在各种复杂环境里跑,技术标准都是自己定的。
印度的IT产业像个“全球代工厂”,中国的科技更像“原创设计师”。
一个靠帮别人打工赚钱,一个靠自己造东西立规矩,谁的底气更足,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第三个被印度精英捧上天的,是他们的制药业。他们说,印度药能救全世界,中国的制药水平根本没法比。
这话的来头,得从1970年说起,那年印度出了个政策:不管国外的药有没有专利,印度企业都能生产成分一样、长得不一样的仿制药,还不用给专利费。
这政策一出来,印度药企纷纷仿制抗癌药、抗生素这些特别贵的药,印度企业一仿制,价格直接砍到十分之一。
2023年,印度仿制药出口赚了253亿美元,占了全球仿制药市场的五分之一,非洲、东南亚的医院里,到处是印度药。
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制药业就全面领先了。
中国虽然仿制药出口不如印度,但全球一半以上的西药原料,都是中国化工厂生产的。
不管是印度的仿制药,还是欧美的原研药,很多原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创新药上的步子迈得很大,就说新冠疫苗吧,中国研发的灭活疫苗、mRNA疫苗,都是自己从零开始搞的原创技术。
印度呢?主要是生产别人研发好的疫苗,自己的原创疫苗没几个能拿出手的。
去年,一款中国研发的PD-1抑制剂在欧美获批上市,这在以前都是欧美药企的地盘。
印度药企虽然能把药价压得低,但高端的生物药、创新药,他们还差得远!
所以印度的制药业,更像是“全球平价药房”,中国则在慢慢变成“医药创新实验室”。一个靠模仿赚钱,一个靠创造突破,路数根本不一样。
最后一个被印度精英反复念叨的,是“文化软实力”。他们说,宝莱坞电影、瑜伽这些东西火遍全球,中国的文化输出根本没法比。
宝莱坞一年能拍1500多部电影,比好莱坞还多,例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拿了12亿票房,里面的父女故事、励志情节,不管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看了都感动。
瑜伽就更不用说了,全球有超过3亿人在练,美国的健身房里,瑜伽课是最火的项目之一。
欧洲的公园里,随处能看到练瑜伽的人。所以印度人说这是“用文化打动世界”,倒也不算吹牛。
其实中国的文化家底其实更厚,像长城、故宫、孔子这些名字,全世界谁不知道?但要说文化输出的效果,确实有点尴尬。
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球第二大,一年能卖几百亿票房,但能走出国门的没几部。
《战狼2》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在海外影院排片少得可怜,老外看不太懂里面的家国情怀。
不是中国文化不好,而是你跟老外直接讲“仁义礼智信”,他们可能觉得太抽象;但印度人用电影讲故事、用瑜伽让大家动起来,就很容易让人接受。
这几年,中国开始用短视频拍故宫的文物修复,用动漫讲《西游记》的故事,慢慢有了点效果。
但比起宝莱坞和瑜伽几十年的积累,还差着不少火候。
把这四个优势摊开了看,印度确实在某些地方做得比中国好。IT外包的规模、仿制药的出口、文化输出的亲和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但要说“中国一个都比不了”,就太夸张了!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印度才3%;中国的高铁能跑350公里/小时,印度最快的火车还不到160公里;中国的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印度的5G网络还在慢慢建。
中国的这些硬实力,不是印度靠一两个优势就能轻易超越的。
印度现在有几个地方跑得挺快,但整体速度还跟不上;中国虽然有些地方跑得慢,但整体节奏很稳。
印度的精英们与其天天喊“我们有优势”,不如踏踏实实解决自己的问题——让更多孩子读完初中,让贫民窟的年轻人有活儿干,让基建能跟上产业发展。
中国也别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文化输出怎么更接地气,服务业怎么更有竞争力,这些都得慢慢琢磨。
说到底,谁能跑得更远,不是靠嘴说,是靠脚跑。中印这两个大国,与其比来比去,不如各补各的短板,各走各的路。
时间长了,谁真有实力,谁在说大话,自然会有答案。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