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早上七点,家里像打仗一样。妈妈喊了八百遍“快起床,要迟到了”,孩子却把被子蒙在头上,死活不肯起来;书包扔在角落,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写的时候眉头紧皱,像在受刑;一提到“上学”两个字,整个人就蔫了,眼神空洞,语气冰冷:“我不想去了。”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懒!叛逆!不懂事!于是开始讲道理、发火、甚至打骂。可你发现没,越逼,孩子越抵触。不是他不想好,而是他心里的“不想上学”四个字,背后压着太多没人看见的重量。
孩子厌学,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不是一天两天的懒惰,而是日积月累的情绪崩塌。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可其实他们比谁都敏感。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动了,或者,觉得“学了也没用”。

那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一点点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先说一个最扎心的事实:大多数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和家里,都感受不到“被理解”和“被看见”。
你看,现在的孩子,从早上七点进校门,到晚上七八点写完作业,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刷题。周末呢?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他们的生活,被“成绩”两个字死死框住。考好了,家长笑;考砸了,脸色立刻就变了。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你们爱的不是我,是那个考高分的我。
这种感觉,太窒息了。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得不到情感支持,在学校又被成绩绑架,他怎么可能还有力气去热爱学习?他脑子里想的,早就不是“我想学会这个”,而是“我必须考好,不然没人喜欢我”。
再来说说学校。现在的教育环境,说白了,还是“唯分数论”。一个孩子,哪怕他画画特别好,体育特别棒,或者特别会关心同学,只要成绩中等偏下,就很容易被老师“边缘化”。座位靠后,提问不点名,活动不优先。孩子心里清楚得很:在这个地方,我是个“差生”。时间一长,他干脆就摆烂了:“既然你们都觉得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给你们看。”
还有更隐蔽的一点:很多孩子,其实是被“过度安排”压垮的。
从小到大,家长替他安排好一切: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报什么班,练什么乐器,甚至交什么朋友。孩子没有选择权,也没有试错的空间。他就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每天按部就班地运行。可人不是机器啊。人需要自由,需要探索,需要犯错后自己爬起来的勇气。当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怎么可能有动力去坚持一件事?学习,对他来说,只是又一个被强加的任务。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一边抱怨孩子不上进,一边继续施压:“你看人家谁谁谁,多自觉!”“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们?”这些话,听着是关心,其实是情感绑架。孩子听了,只会更绝望:我连呼吸都是错的。
还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天天吵架,或者长期冷战。孩子夹在中间,内心充满不安。他哪还有心思去背公式、记单词?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们会不会离婚?是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我是不是个累赘?这种情绪下的孩子,厌学,其实是他在用行动说:我撑不住了,救救我。
也别忘了,现在的孩子,信息太发达了。他们刷短视频,看社交媒体,看到同龄人好像都活得轻松自在,而自己却天天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对比之下,那种“不公平感”特别强烈:“为什么他们可以玩,我却要苦哈哈地学?”这种情绪,没人疏导,就会变成对学习的彻底否定。
所以,孩子厌学,真的不是“懒”或者“坏”。他是累了,伤了,迷茫了。他不是不想变好,而是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好起来。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指责和督促,而是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一个愿意蹲下来,看看他眼睛里到底在害怕什么的人。
那我们能做什么?不是空喊“要理解孩子”,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一,先处理情绪,再谈学习。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别急着纠正他,先问一句:“是不是最近太累了?能跟我说说吗?”让他把心里的委屈、压力、不满都倒出来。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你马上解决问题,他只是需要一个出口。
第二,给点空间,让他找回掌控感。 别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允许他有发呆的时间,有玩的时间,甚至有“浪费时间”的权利。可以让他自己安排作业顺序,决定先学哪科后学哪科。哪怕他安排得不好,也别急着插手。让他试错,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才是成长。
第三,少拿成绩当唯一标准。 多看看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他有没有同理心?会不会照顾人?有没有坚持做一件事?哪怕他今天主动倒了垃圾,也值得夸一句。让他知道,他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分数上。
第四,家庭氛围比补习班重要一百倍。 父母情绪稳定,家庭关系和谐,孩子才有安全感。别在孩子面前吵架,也别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里。每天哪怕只有十分钟,放下手机,和孩子聊聊天,说说笑笑。这种温暖,才是对抗厌学最有力的武器。
第五,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已经长时间情绪低落、拒绝上学,别硬扛着“家丑不可外扬”。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都是可以求助的资源。厌学不是羞耻的事,它只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孩子的内心,需要被看见了。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孩子厌学,本质是“心”病,不是“懒”病。 我们总想着“怎么让他重新去上学”,却很少问“他为什么不想去”。如果只盯着行为纠正,不解决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哪怕逼他坐进教室,他的心也早就逃走了。真正的改变,是从“被理解”开始的。当一个孩子觉得“有人懂我”,他才愿意重新迈出一步。
第二,家长要敢于“放手”,而不是“抓紧”。 很多时候,我们越用力,孩子越抗拒。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你的爱让他窒息。真正的爱,是信任,是陪伴,是哪怕他走慢一点,你也愿意等。别把孩子的成长,变成一场你输我赢的较量。他不是你的作品,他是他自己。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指挥官,而是一个可以靠一靠的肩膀。
说到底,孩子厌学,不是他不想好,而是他太累了,太孤独了,太不被理解了。我们不能一边剥夺他的快乐,一边责怪他没有动力。那不公平。
教育的起点,从来不是成绩,而是关系。当亲子之间有了信任和理解,学习,才可能重新变得有意义。
别再问“这孩子怎么了”,多问一句:“我们做错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在你愿意改变的那一刻。
周三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END--
作者:@洪生鹏 专注青少年厌学/休学问题。以专业共情陪伴成长,助力青少年突破困境,重拾学习动力,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