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村落可能是最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打卡的旅行目的地,尤其是山西的古村落,他们大多有着自己的叙事体系,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荣耀,影壁、浮雕、大院、祠堂、碑文、尚训,看在眼里处处是历史,照映在心上,却字字是禅机。总有一天,在经历过“看山不是山”的意义代入后,人们终归还是会将目光重新投向一切存在的诞生之地,回到“看山还是山”的哲学源头,到那时,大地山川会被重新看见,星河湖泊会被重新看见,草木树石会被重新看见,这些传统古村落也同样会被重新看见。
东陈村位于浮山县城南十二公里处, 在龙角山西北,地处丘陵地带,与著名的道教胜地李唐宗祠庆唐观隔沟相望,古为出入县境的通道,素有“东南重镇”之称,不仅如此,东陈村古时为出入县境的官道,车马往来,商贸繁盛,也正因如此,从秦汉时期的堡子到明清时期的官商大院,从补风水的古塔阁楼到庙宇牌坊等古建筑,在如今的东陈古村各处散落可见。
东陈村有一股和山西古建相仿的古拙之气,低调、内敛、不讨好、不张扬,风雨不惊、安稳度日,生于粗砺的黄土之上,却因这里李氏家族曾经荣耀般的存在,多了一股国之君子的磅礴和大气。
李氏宗祠
“龙角山下古村落,耕读传家秀才村”,东陈村是山西远近闻名的“秀才村”,目前东陈共生活着人口一千余人,在这其中,李姓又占其大多数,据明代陈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先祖李仲良时为中宪大夫,由山西阳城县迁至东陈村,后人丁兴旺并多仕途和经商,繁衍为大户家族,李氏宗祠建于村子中央,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记录了一个延绵600余年官商家族的兴衰历程。
从明洪武年间到清光绪年间,李氏家族人才辈出,走出进士2人,举人2人,贡士、贡生24人,以及生元、广生、武生等113人,除了善于治学,李氏族人还善于经商,甚至在京、津等地都有自己的商号,也为东陈留下了“上了东陈坡,就是银子窝”的称誉。
耕读传家的官商大院,散落林野的历史遗迹,在山西的乡土间行走,每一块砖瓦都在考验你着的文化知识储备,一笔一画、一刀一功,无一不在向你传达那个时代中国人对于艺术、文化、传承、人生的理解与追求,碑文里藏的故事,影壁镌刻的传说,都需要你用自身的生命经历和阅历体验去置换解读。
东陈村也不例外,这里拥有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落和高8米、宽7米,至今保存完好的青石节孝牌坊,以及无数刻有格言和图画的精美砖雕、木雕、影壁等,以及在山西众多大院里独树一帜的李家大院。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浮山县的历史文化深厚,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作为几代人训蒙文的《弟子规》,成书便是源自此处,2016年,东陈村在申报国家住建部第四批传统村落时,与会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一个有文化故事的乡村旅游才有灵魂,才能留得住人心,能留得住人心的是文化。”
从历史到人文,从物的本身再拓展到灵的升华,像东陈这样的古村落可能是最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打卡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它有自己的叙事体系,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荣耀,影壁、浮雕、大院、祠堂、碑文、尚训,看在眼里处处是历史,照映在心上,却字字是禅机,遥远的历史已然在时间之内发生,可当那些历史事件经由一个个旅行者的记忆,碰撞在遗世古村的边边角角,再引发与来人人生经验的同频共振时,精神便在时间之外永生长存。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