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超千万,关停潮席卷全国,公交车拉货求生,能自救成功吗

文|啾啾鹿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你有多久没坐过公交车了?在过去公交车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清晨满载着奋斗的人们。如今许多公交车常常空空荡荡。

很多公交车每年都面临着巨额的亏损,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公交车的“关停潮”,可是公交车又是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不能消失。

为什么公交车会出现巨额亏损,这种情况下,公交车也都在不断地艰难自救,他们能自救成功吗?

被抽干的城市动脉

那辆熟悉的公交车,正悄悄驶入一个无人问津的黄昏。它或许在你下班后、华灯初上时路过,空空荡荡,像个孤独的铁皮巨兽。

车里零星坐着几位老人,偶尔上来个提着菜篮的居民,这画面,已成了许多城市里一道寻常又略带萧瑟的风景。

你有多久没坐过公交车了?这不只是一两个空座位的寂寥,而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曾几何时,公交车是城市跳动的动脉,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清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里,满载着奋斗的梦想。傍晚疲惫的身身影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安宁。

它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摆渡船,是打工人连接家与公司的传送带,更是无数小镇青年奔向城市繁华的唯一通道。

然而这条动脉正在悄然硬化,乃至萎缩。先是私家车的普及,将“说走就走”的自由还给了家庭,人们不再需要掐着点追赶班车。

紧接着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浪潮席卷而来,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渗入城市每个角落,精准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尴尬。出行方式的极大丰富,无情地分流了公交车最核心的客源。

从2014年的客流巅峰跌落,短短几年,全国公交客运量已不足高峰期的一半。车厢空了,票款收入自然锐减。而客流枯竭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环保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公交车替换运动。在高额补贴刺激下,许多城市公交公司几乎“零成本”地换上了崭新的电动大巴,深圳、保定甚至全盘电动化,一度成为全国典范。

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甩掉燃油成本包袱、迈向未来的明智之举。然而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通常五到八年后,电池性能便会严重衰减,续航大打折扣,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跑不完一趟全程,成了许多老旧电动公交的常态。

当第一批电动公交的电池集中“寿终正寝”时,公交公司才猛然发现,更换一组电池的费用高达数十万,几乎等同于一辆新车的价格。

而当初慷慨的购车补贴政策早已退坡甚至取消。一面是空荡的车厢和微薄的票款,一面是高昂的车辆维护和换代成本,再加上逐年上涨的人力、场站等运营开销,公交公司瞬间掉入了前所未有的财务黑洞。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公交每跑一公里,实际要花掉5.7元,而收回的票款平均只有3.2元,等于白白亏掉2.5元。这种模式下跑得越多亏得越多。面对这腹背受敌的困境,一场花样百出的“自救运动”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

公交的十八般武艺

公交公司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再抱着“公共服务”的金饭碗苦等财政输血,必须撕掉“只能拉客”的旧标签,主动去市场上找饭吃。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颠覆想象的跨界合作。

南昌的公交车变身成了最浪漫的婚车。大红色的车身,宽敞的空间,足够容纳一整车亲朋好友,载着新人的欢声笑语,奔向幸福的下一站。这种接地气的仪式感,竟意外地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

南京的公交车则干起了“夜间兼职”。白天它们是勤勤恳恳的城市摆渡人。待到末班车收车后,摇身一变成为高效的同城快递专线。

利用夜间闲置的运力,原本需要次日达的包裹,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跨越大半个城区,精准投送到分拨点。

在郑州公交公司甚至当起了“包租公”,将闲置的修理车间、停车场站改造升级,租给快递公司作为分拣和中转中心,盘活了沉睡的国有资产。

从定制化的文旅专线,到“商圈+公交”的精准引流,再到承接团体租赁业务……公交公司们各显神通,努力在主业之外开辟第二、第三战场。

这些充满韧性与智慧的尝试,固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传统行业求新求变的一面。但是这些“副业”能成为拯救公交的灵丹妙药吗?现实或许并不那么乐观。

对于一些历史包袱沉重、亏损缺口巨大的企业而言,这些创新业务带来的收入,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如同在深不见底的窟窿旁洒了几滴水。

而且公交也算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对他有一定的倾斜,资产和运营享都能享受到各种补贴。当它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时,如何界定公益与商业的边界?

如何确保“主业”不被“副业”影响,如何处理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责任纠纷,都是需要审慎面对的新问题,像一根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发出刺耳的声响。

公交车的困境本质上是一个时代的转型阵痛。它不是一家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城市规划、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挑战。

指望公交完全回归市场化,自负盈亏,并不现实。因为它承担着为中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提供基础出行保障的社会责任,这种普惠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网约车一样唯利是图。

但完全依赖财政供养也难以为继。随着城市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更为刚性,留给公共交通的补贴空间正变得越来越有限。

未来的路或许在于“精准”二字。运营要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动态调整班次和线路,减少无效的“空跑”。

可以用小型、响应式的公交替代大型车辆,穿梭于社区和地铁站之间,满足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补贴上也要精准,政府需要从“大水漫灌”式的普惠补贴,转向基于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绿色贡献的精细化考核与补偿机制,激励公交企业提质增效。

结语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公交在现代城市中的定位。它不应再是那个与所有交通方式竞争的“全能选手”,而应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干和基石,与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形成高效协同的互补关系。

下一次,当那辆熟悉的公交车缓缓停靠在你面前时,不妨走上车去,感受一下它的变化。

未来公交车究竟会走向何方,谁也说不好,你觉得公交车会消失在城市之中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科技   公交车   全国   公交   城市   精准   票款   公司   客流   动脉   电池   场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