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化程度到底是有多高?专家:其实他真实学历让你望尘莫及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说起溥仪,大家脑海里可能就是那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末代皇帝。

1959年他在北京登记户口的时候,学历那一栏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两个字。

很多人看到这个记录就笑了,堂堂大清皇帝就这点文化?可要是真了解溥仪这辈子学了些什么、会些什么,恐怕谁都得倒吸一口冷气。

这个在户口本上只有初中学历的人,真实的知识储备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被低估的天子教育:五点起床的苦读岁月

溥仪三岁那年被抱进紫禁城,从那时起他的人生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别看他六岁就退位了,可皇室给他准备的教育班底压根没散。

每天早上五点,天还没亮透,小溥仪就得爬起来读书。

这个教育团队有多豪华?陆润庠是同治年间的状元,专门教他汉文。

陈宝琛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学问深得没边。

朱益藩当过京师大学堂的总监督,放到现在就是北大校长那个级别。

教满文的伊克坦是翰林,教蒙文的阿旺却吉是国师。

后来还请了个英国人庄士敦,牛津大学毕业的,专门给他讲西方那套学问。

这些老师教的东西可不是走个过场。

四书五经得背得滚瓜烂熟,书法要练到能拿得出手,骑马射箭也不能落下,还得学英语、数学、物理这些西方科目。

溥仪十三岁的时候,已经能用骈文写诏书了,那文采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1922年,他才十几岁,就能直接看英文版的《泰晤士报》,看得懂里面那些政治新闻和国际评论。

战犯法庭上的惊人表现:八天英语自辩

1946年的东京审判,让全世界见识了溥仪的真本事。

他作为战犯被押上法庭,面对那些西方法官和检察官,整整八天时间,全程用英语给自己辩护。

这可不是简单说几句日常对话。

法庭上的辩论讲究逻辑严密,用词准确,稍微说错一个词就可能被人钻空子。

溥仪在那个环境下,把自己在伪满洲国的遭遇、被日本人控制的细节、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流利的英语一五一十讲出来。

旁听的记者后来写报道说,他的英语水平完全不输给剑桥牛津出来的学生。

更厉害的是,溥仪在伪满时期还自学了日语。

别人学外语得花几年时间,他三个月就能读写日文了。

日本人给他看《明治宪法》那些法律文件,他都能看懂。

这种学习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高墙内的求知狂人:九年写出百万字笔记

1950年,溥仪被押解到抚顺战犯管理所。

在那个特殊的地方,他又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劲头。

别人在监狱里想的是怎么早点出去,他倒好,把牢房当成了书房。

九年时间里,溥仪写了整整120册笔记,加起来有上百万字。

这些笔记可不是随便记记流水账,里面有他对历史的反思,有他学习新知识的心得,还有大量的读书摘要。

他在狱中自学俄语,啃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史话》这种硬骨头。

要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放到今天,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看懂的。

狱中的管理人员发现他知识渊博,就让他当扫盲老师。

溥仪教起书来特别有一套,他专门编了个《汉字部首歌》,把那些文盲矿工教得半年就能看报纸。

这种把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能力,本身就说明他对汉字的理解有多深。

五种语言的语言天才

溥仪会的语言多到让人咋舌。

满语是祖宗传下来的,汉语是从小学的,这两门不用说。

英语是跟庄士敦学的,后来练到能在国际法庭上辩论的水平。

日语是伪满时期三个月速成的,俄语是在监狱里自学的。

他不光会说会写,还搞翻译。

晚年的时候,溥仪把《论语》翻译成英文,这活儿可不好干。

《论语》里那些文言文本来就难懂,要用英语把里面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既要懂中国古代文化,又要精通英语,两头都得拿得起来。

这五门语言都不是表面功夫。

他能用英语在法庭上唇枪舌剑,能用日语看懂法律文件,能用俄语读懂科学著作。

每一门语言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文化体系,他全都吃透了。

不务正业的专业技能:从文物鉴定到中医诊断

溥仪的本事可不止读书写字。

他在紫禁城待了那么多年,摸过的宝贝不计其数。

后来他练就了一身鉴定文物的绝活,手往瓷器上一摸,看看釉色,掂掂分量,就能说出是哪个朝代烧的,是真品还是赝品。

这种本事得靠长年累月的积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

他还钻研中医。

在监狱里,溥仪把《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这些医书翻了个遍。

狱友身体不舒服,他居然能给人开方子。

虽然他不是正经大夫,但懂得这么多医理药理,也够让人佩服的了。

溥仪还写过一篇两万字的殷商文化考证报告。

殷商离他那个年代已经几千年了,他能把那段历史研究得这么透彻,又是查资料又是做考证,这种学术态度跟专业学者没什么两样。

户口本上的初中学历:时代的错位与无奈

1959年,溥仪拿着户口本站在派出所,面对学历那一栏犯了难。

他没上过正经的小学中学,更没有什么毕业证。

那些在紫禁城里跟着状元翰林学的东西,在新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找不到对应的位置。

思来想去,他在学历栏写下了"初中"两个字。

这可能是他觉得自己没读过大学,写个初中比较保守。

可这个选择后来成了天大的笑话。

一个能用五门语言交流、能鉴定文物、懂中医、会翻译古籍、能讲相对论的人,户口本上居然只有初中学历。

这事其实挺讽刺的。

学历本来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可到了溥仪这儿,所有的标准都失效了。

他接受的是帝王教育,那套系统跟现代学校教育完全不搭界。

你说他学历低吧,他的知识储备甩出一般大学生几条街。

你说他学历高吧,他确实没在任何学校拿过文凭。

生命最后的学习时光:病榻上的相对论

1965年,溥仪已经59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就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还在钻研相对论。

这个理论连物理系的学生都觉得烧脑,他一个快要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居然还保持着这种求知欲。

他晚年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

这本书不是随便写写个人经历,里面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时代变迁的反思,都透着深厚的文化功底。

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很扎实,能看出作者的思考深度。

溥仪在牛津东方学院还留着一批英文手稿。

这些手稿记录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全部用英文写成。

一个中国人,用外语来阐述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能写得那么地道,这种跨文化的表达能力相当罕见。

结语

溥仪这辈子经历了从皇帝到平民的巨大落差,但学习这件事他从来没放下过。

户口本上那个"初中"学历,不过是一个无法量化的符号。

真正的学问不在证书上,在于一个人能不能终身保持好奇心,能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从五点起床苦读到病榻上研究相对论,溥仪用一生证明了,学习这事跟年龄无关、跟环境无关,只跟一个人的心有关。

信息来源:

《末代皇帝溥仪传》,中国文史出版社

《我的前半生》,溥仪著,群众出版社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著,紫禁城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望尘莫及   学历   真实   专家   紫禁城   英语   户口本   相对论   能用   初中   牛津   俄语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