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一件老物件说起,那就是西周时期的颂簋。现在藏在山东省博物馆里,算是那儿的头牌宝贝。颂簋是青铜做的盛食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公斤。形状是敛口鼓腹,下面有圈足,还附着三个兽面象鼻形的小足。盖子上有个圈状捉手,腹部两边有兽首耳。纹饰挺讲究,口沿和盖沿是窃曲纹,也就是兽目交连的图案,腹部和盖面有横条沟纹,像瓦棱一样,盖顶捉手里面是团龙纹,圈足上则是垂鳞纹。特别实用的一点是,盖子倒过来就能当盘子使,相当于古人的碗碟套装。

这颂簋出自西周晚期,大概是共和或者宣王那个时候。西周那会儿,青铜器不光是吃饭的家伙事儿,还带着礼仪的意味。颂簋属于一套礼器,规格是三鼎五簋二壶,这在周朝代表主人身份不低,至少是卿大夫级别。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五簋的级别已经很体面了。铭文是它的精华所在,盖内和器内各铸15行152字,包含两个重文。字体是西周王室的标配,篆刻工整秀丽,横成行竖成列,看着就规范典雅。

铭文讲的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那天,在周康昭宫太室,周王晨间就位,宰弘陪颂进门立在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然后史官虢生册命颂。周王任命颂官司成周贮,监司新造贮用宫御,还赐了玄衣黻纯、赤市、朱黄、銮旂、攸勒这些东西。颂拜稽首受命册,回去献上瑾璋,感谢天子恩德,就铸了颂簋、颂鼎、颂壶来祭祀亡父恭叔和亡母恭姒,祈求康宁、纯佑、通禄、永命,子孙永宝用。这段记录反映了西周策命官员的制度,跟《周礼》里写的差不多,挺有研究价值的。通过这些字,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王室怎么管理仓库、建筑,还怎么赏赐官员,基本上是周朝行政的一小缩影。

颂簋的来头可不小,它出土于陕西宝鸡地区,那地方西周时候是周王室的腹地,挖出不少青铜器。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这件东西被刘喜海弄到手。刘喜海是山东诸城人,乾隆四十七年出生,早年中进士,当过刑部主事。他对金石学特别上心,收藏青铜器在全国排得上号,人称海内藏金第一人。在北京的古玩店里,他一眼看中了这件从陕西刚出土的颂簋,那时候还是带盖的完整版。他买下后带回诸城老家,当宝贝供着。刘喜海这人收藏癖重,花了不少银子在这些古董上,颂簋在他那儿保存得不错。

后来颂簋几经转手,传到李宗岱那儿,再到丁氏家族。丁树桢是晚清官员,道光二年出生在山东潍县,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后来升到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他家底厚实,生意做大,收藏青铜器塞满了五间屋子。丁树桢从刘喜海后人那儿得到颂簋,把它放进自家密室,和其他商周铜器一起保管。丁家那时候是当地豪门,财产多,丁树桢在官场上也混得开,但收藏这些东西更多是个人爱好。他负责这些藏品的维护,确保不潮不锈,家族成员也参与记录。

抗日战争1937年打响,山东地区乱成一锅粥。丁家财产面临风险,家族商量后决定把颂簋拆开,器身给一支族人保管,盖子给另一支带走。这样分开藏,目标小,不容易全丢。器身那支族人把它埋在乡村地窖里,盖子那支辗转到青岛,藏在亲戚家。战争结束1945年,丁家开始收拢东西,但经济不行了,维持不了这么多藏品。保管器身的那支在1947年把东西交给胶东解放区图书馆,那地方当时管古物。图书馆收下后清理铭文,存进库房。

新中国成立后,器身转到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建起来,器身正式入藏,成了青铜器展区的重点,但一直没盖子。专家们研究它多年,知道这种器物的盖子和身铭文往往互补,没盖子研究价值打折。博物馆把颂簋当镇馆之宝展出,标签上注明西周颂簋,吸引不少人看。

张秀琳是丁氏后人,二十世纪初出生,住在青岛,丈夫姓丁。她家保留了盖子,但当普通东西搁着,用来装小米啥的。1959年,张秀琳去山东省博物馆参观,看到颂簋器身,认出跟自家盖子匹配。她告诉工作人员,馆方核实后,请她带盖子来比对。专家检查纹饰,兽面纹路对得上,铭文字体和内容一致,扣上后弧度完美。确认是一套后,张秀琳决定无偿捐给博物馆。

颂簋合璧后,完整保存到现在。铭文显示它本是一套礼器,北京故宫有件颂簋,上海博物馆有件颂鼎,其他的还散在外面,下落不明。这事儿说明文物流传多曲折,从出土到私人收藏,再到战乱分离,最后国家统一保管。颂簋的价值不只在青铜工艺,还在历史信息上。它记录周王室的册封仪式,让人了解古人怎么治理国家,官员怎么得赏赐。这些东西搁现在看,像活化石,能帮学者拼凑西周的社会图景。

古人铸这些器物,本是为祭祀和礼仪,结果几千年后,还在教我们历史。丁家在乱世分开藏,其实是无奈之举,但保住了东西。刘喜海和丁树桢这些收藏家,起初是个人爱好,但无意中延续了文物的命。张秀琳捐献盖子,更直接体现了普通人对文化的责任。博物馆现在用颂簋教育大家,办展讲它的故事,提醒人文物不是死物,而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历史   盖子   博物馆   我家   女子   西周   铭文   青铜器   东西   山东省   王室   山东   诸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