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砸百亿力挺!4万一台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要进厂“打螺丝”

最近股市里,人形机器人这个概念真是火爆得不得了。有些股票一年就涨了十几二十倍,大家伙儿都看傻了眼。

不过呢,这边股民们是乐开了花,那边也有人觉得有点蹊跷:这东西还没真正落地呢,怎么就炒得这么凶了?这人形机器人,到底是真的有未来,还是大家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啊?

1

现在市面上那些管钱的基金经理,面对人形机器人也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像华夏基金这种,他们更看好那些有技术积累、有市场基础的老牌机器人公司,比如做工业设备、扫地机器人的。

可另一拨呢,像易方达基金,则把钱投给了专门给人形机器人做零件的新公司。这些公司虽然知名度没那么高,但他们瞄准的是人形机器人这个新领域,觉得这里面机会很大。

这种投资上的不同,其实也反映了我们普通人的疑问:那些现在只能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它们真能带来收益吗?还是说,这只是资本在追捧一个新概念?红杉资本的朱啸虎就直言不讳:“谁会花十几万买个机器人,就为了让它表演?”

这话听起来不太好听,但确实指出了重点:机器人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有价值。

2

要弄明白人形机器人有没有未来,咱得看看它们自己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你还记得2023年机器人展上,很多机器人还得靠架子撑着才能站稳,被人笑话是“昂贵的摆设”吗?

那时候,它们确实就像个只会摆姿势的大模型。

可这才过去多久?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天工机器人能跑半程马拉松,速度跟人跑起来差不多;特斯拉的最新金色机器人,手指都能灵活地拿起各种小东西了;国内像智元、美团这些公司,也给自家机器人装上了带有触觉反馈的“灵巧手”。

这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这些进步,可不光是为了“炫技”。以前机器人被吐槽是“无感知尬舞”,就是说它们只会按程序动,没有真正的感知能力。

现在不一样了,比如兆威机电的灵巧手,有17个关节,能模仿人手95%的动作,抓住电池不会捏扁,端杯子也不会洒水;还有强脑科技的小手,虽然只有383克,却能提起20公斤的重物,感知精度更是达到了0.01牛顿,比人的指尖还要灵敏!

马斯克都说了,下一代机器人的核心突破口,就在于“手和前臂”。这意味着,机器人不再是光会“动”了,它们正在学会“操作”和“感知”。一旦这个瓶颈被打破,机器人就能真正从“摆设”变成“能干活的帮手”。

3

光会干活还不够,还得有人愿意用,用得起。过去人形机器人贵得吓人,普通人想都不敢想。可现在,这个局面正在悄悄改变。

你看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以前要65万,现在已经降到了3.99万元,这个价格,过去买个手机的钱,现在能买台教学用的机器人了!小鹏汽车更狠,他们计划明年量产的工厂机器人,目标成本要压到12万元以下。

你想想,一个机器人如果能用十年,那每个月的使用成本可能比雇一个工人的工资还要低,这对于企业来说,诱惑力是不是巨大?

而且,订单也开始“上量”了。优必选拿下了2.5亿元的全球最大机器人订单;智元和宇树也联合中标了中国移动1.2亿元的项目;就连松延动力,订单都超过2500台了。

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合同,不是空中楼阁。

这些订单主要都集中在工厂、药店、仓库这些企业端。比如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在药店里管药仓,解决了夜间购药的难题;智元的机器人在工厂里搬运物料,乐聚的机器人在汽车厂里搬运空箱子。

就像一位企业老板说的:“机器人先在工厂里把本领练好了,成熟了再进入家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路径。”

4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那些基金经理和投资人之所以愿意“格局”人形机器人,可不是瞎拍脑袋,他们背后其实是算清了三笔账:

一是政策账, 国家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那可是真金白银地支持。工信部发布了“三步走”的规划,北京设立了百亿产业基金,深圳要打造1200家企业的产业集群,重庆也定下了营收超300亿的目标。

关键是,国家还对研发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补贴。这就像是给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铺好了路,搭好了台子。

比如武汉格蓝若,就是靠着600万的政策资金,造出了能举重物的工业机器人,还拿到了能源企业的订单。有国家做后盾,这底气自然就足。

二是估值账,你看美国的Figure AI,估值都快达到390亿美元了。再看看国内的优必选,市值也有640亿,宇树、智元估值才刚过百亿。

相比之下,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估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你想想,当年的半导体、互联网产业在发展初期,不也都有泡沫吗?这些“试错成本”,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巨大成功铺路。

现在来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估值,远没有达到疯狂的程度。

三是成本账, 广汽等企业通过自研核心零部件,能把成本比海外产品降低20%。随着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实现批量生产,价格还会继续下降。

当一个机器人能用十年,每个月的成本能降到1000元左右的时候,它进入普通家庭,就真的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

5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就好比过去某些新兴行业,初期可能不被所有人看好,但发展方向已经很清楚了。A股那些炒得厉害的公司,有些或许是炒作,但那些能搞定技术难题、拿到真实订单,并且跟着国家政策走的企业,很可能正赶上下一个大发展的机会。

所谓的“格局”,不是瞎跟着人潮走,而是要看清楚人形机器人从能表演到能干活,从昂贵产品到实用工具的转变。这才是我们在机器人这股热潮里,最该抓住的关键。

就像当年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一开始可能觉得遥远,但现在早已四通八达。未来的世界,人形机器人或许也会像今天的铁路一样,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人形   螺丝   机器人   机器   国家   企业   订单   成本   基金   公司   灵巧   工厂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