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香港大埔的火灾,各位大佬都看新闻到了吧?不到24小时,超过40多家中国大陆企业已经捐赠了超过6亿港币。阿里2000万,腾讯1000万,小米1000万,比亚迪1000万,字节跳动1000万,安踏3000万,顺丰2000万,周大福2000万,这还只是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不是光打钱,而是直接把自己的运营体系拿出来了。比如菜鸟连夜调食物被褥,比如顺丰直接开放全港146个站点免费运物资,比如苏宁易购大埔分店摆开阵势让灾民免费领取暖风机电饭煲。
当然,每到这个时候,舆论的风向都会变得有点怪,我看已经有人出来说,这是企业趁机作秀,想通过灾难做营销、刷IP、立人设。那我想说的是,其实只要真金白银能到位,企业想下血本作秀,那就让他们做,甚至我们应该对这种作秀鼓掌叫好。

大家如果细看这次香港火灾背后的慈善行动,会发现有些不同。
首先,捐款速度比官方通报还快。
11月26号下午三点左右火警响起,当晚菜鸟网络的绿色通道已经开通,深圳中港车队的物资正驶过莲塘口岸,这些企业的动作非常快,整体资源调集的能力也非常强。
其次,援助很精准。
不是简单的开张支票了,腾讯在提供灾情信息整合技术,阿里在帮忙调动最近距离的应急物资,安踏把自己库存的防寒装备都拿出来,并且紧急调货,也就是说,每家企业用的都是自己的核心能力。
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信号,企业现在越做越大,其实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自己是四川人,经历过汶川大地震。
那时候加多宝的1亿元捐款曾引发全国抢购潮,不过还是那句话,时代不一样,那年头,给钱就挺好,而现在看的是企业有没有真的上心,真的用力。
科技巨头提供信息技术和物流通道,传统企业贡献资金和人力,跨境司机填补物资缺口,甚至连一些日常打的一团乱麻的竞争对手都在共享灾情数据。这种协作的精密程度,已经超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德感召,可以说,进化成了生态系统型救援的商业理性。

当然,咱们还可以进一步说,企业和城市,已经形成一种共生。
大湾区经济共生体,是一个整体。
阿里巴巴在香港有数万员工和商家,腾讯的港股股价与香港市场流动性直接挂钩,周大福的根基就在香港街头巷尾,所以当灾难发生,这些企业援助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商业生态、自己的同事邻居、自己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空气。
做个类比,咱们不会算计着「我该为自家小区花多少钱」才去灭火,看到火在身边,立马就会去帮忙,所以这些企业也没有在算所谓的公关回报率。
正因为企业和城市的高度共生,当一座城市受伤,所有寄生其上的商业体都会感到疼痛,援助行为不过是这种疼痛的本能反应。
这不是消解了大陆这么多企业驰援香港的努力,恰恰相反,这说明我们在见证一种更精密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责任,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有些东西很容易想清楚。
作秀,是捐个50万开个发布会,请一堆媒体拍几张支票照片。
支援,是把自家门店变成救灾物资发放点,把仓库里面的货搬出来,组建专项义工队随时待命,下血本的真帮忙。
那些企业大佬们,他们或许在商场上尔虞我诈,或许在资本游戏里冷酷无情,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掏钱了,出力了,把体系运转起来了。这就够了。
所以我不想说这些帮助香港的企业伟大,伟大这个词太重了,我想说的是要把过去的伟大变成未来的常态。
如何考量?
评判一家企业,标准将不再仅仅是市值和利润,而是它在生态系统崩溃时的反应。
响应速度、捐款规模、实际行动都做到位的,我就给他们竖大拇指。
当商业社会的连接越紧密,自私与利他的界限就越模糊。企业援助香港,看似是道德选择,实则是经济规律,救香港,就是救自己。但不是每家企业都在救自己的,还有很多企业是隐身的,这些企业,就还没有拥抱新型的休戚与共。
各位大佬觉得呢?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