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上海万象城后门,几个黑色垃圾袋被店员随手扔进垃圾桶,袋口没扎紧,牛角包、丹麦酥的油纸还露在外面。
这一幕被路过的消费者拍下来发到网上,直接炸了锅。
大家吵翻了天,有人说“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这不是浪费粮食吗”,也有人替店家辩解“现烤面包当天卖不完就该扔,吃坏肚子谁负责”。
可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场“食品安全”和“浪费粮食”的争论背后,藏着网红面包店早就算好的生意经,跟真正的食品安全压根没多大关系。
不少人看了视频都默认“现烤面包当天必须扔”,其实这都是被店家的宣传带偏了。
面包能不能放,根本不是“当天”“隔天”说了算,得看面包种类。
有网友特意查了烘焙行业的常规标准,像这家店卖的牛角包、丹麦酥这类起酥面包,油脂含量高,常温下能放1到2天。
要是全麦面包、吐司,常温放3到5天没问题,放冰箱冷藏还能延长到7天。
真空包装的切片面包更耐用,保质期能到15到30天,也就是说,视频里被扔掉的面包,哪怕隔天卖,只要储存得当,也大概率能吃。
那店家为什么非要当天扔,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持“人设”。
现在的网红面包店,都把“当天现烤、当天售罄”当金字招牌,想营造一种“新鲜又稀缺”的感觉。
要是第二天店里还卖前一天的面包,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这家店生意不好,面包都卖不完”,之前打造的精致形象就崩了。
还有些店家拿“怕担责”当借口,说“万一有人吃了隔天面包不舒服,找过来更麻烦”。
可这根本是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判断面包能不能吃,看的是有没有发霉、发酸、有异味,不是看是不是当天做的。
家里买的面包放第二天,加热一下照样吃,到了面包店这儿,就成了“必须扔掉”的理由,这道理说不通。
网上有个高赞评论说“我上次吃了隔天的面包就拉肚子,肯定不能卖”,这话其实混淆了“口感”和“安全”两个事儿。
现烤面包刚出炉的时候,外皮脆、内里软,放一夜水分会流失,可能变得干硬,起酥面包的油脂还会凝固,吃起来确实没那么香。
但“不好吃”不代表“不能吃”,就像咱们家里的馒头放凉了,蒸一下又软乎了,面包也是一个道理,加热一下口感就能回来不少。
真正关乎安全的是储存条件,只要把没卖完的面包放在15到25℃的干净环境里,别受潮、别沾灰,放1到2天根本不会有安全问题。
有人担心“店家会改生产日期”,这确实是个别不良商家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就把所有隔天面包一棍子打死。
其实有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很多地方都在用,面包包装上明明白白标上“制作日期”和“建议食用时间”,第二天还没卖完的,就打折促销,让消费者自己选。
愿意少花点钱买口感差点的,就选打折的,追求刚出炉口感的,就当天买。
这样既不浪费,也能让消费者放心,可偏偏有些网红店宁愿把面包扔了,也不愿意这么做。
看着这些被扔掉的面包,我想起了其他国家和国内一些品牌的做法,人家根本不会把好好的面包直接丢垃圾桶。
日本的山崎面包是知名连锁品牌,他们会把没卖完的面包分两类处理,品相好的,第二天早上加热后放折扣区卖。
看起来没那么新鲜的,就拿回工厂做成面包糠或者动物饲料,还有一部分会捐给福利机构。
东京不少社区小店更暖心,晚上直接把剩余面包免费分给有需要的人。
德国做得更规范,他们有专门的“食品银行”,超市和面包店会把能吃的剩余面包捐过去,再由食品银行分给低收入人群。
这都是有政策引导的,不是靠店家自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根本不会出现大量浪费的情况。
国内也有好例子,盒马鲜生每天晚上都会把快到保质期的烘焙产品打折,实在卖不完的,就捐给公益组织。
他们公开说过,这么做之后,烘焙类商品的浪费率降了不少。
全家便利店还搞了“食物银行”,把保质期内的剩余面包免费给需要的人,既帮了别人,也让品牌口碑更好了。
再看那些扔面包的网红店,一边在店里贴“珍惜粮食”的标语,一边把好好的面包扔进垃圾桶,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比浪费本身更让人反感。
他们不是不知道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只是觉得“品牌形象”比“社会责任”更重要,怕打折卖面包掉了“网红身价”。
其实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也不用被“当天现卖”绑架,看到面包店有打折的剩余面包,只要在保质期内,完全可以买,既省了钱,又减少了浪费,何乐而不为?
现在的网红面包店,早就该醒醒了,靠“当天扔面包”营造的“精致感”,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反而暴露了对粮食的不尊重和对消费者的不坦诚。
别再拿“食品安全”当借口,真正的好品牌,既要保证品质,更要担起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长久的走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