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烟花秀争议,败在“自我感动”式精英表达 黄河时评
一场耗资千万、声势浩大的烟花秀,在夜空绽放出绚烂的瞬间,却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另一场“舆论烟花”。始祖鸟这场被标榜为“艺术与自然融合”的视觉盛宴,为何没能收获预期的掌声,反而引来一片质疑与嘲讽?
答案或许就藏在主办方那句“我们不是在放烟花,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里。当一场本该属于大众的公共活动,被刻意包装成“精英圈层的审美表达”,当普通观众还在为烟花的美惊叹时,主办方却已经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精神高地”上自说自话。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精英表达,不仅没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反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一、精英叙事的“自嗨”陷阱:谁在感动,谁在冷场?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烟花秀,而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实验。”主办方在宣传稿中这样写道。然而,当观众们顶着寒风排队数小时,看到的却是与普通烟花秀并无本质差异的表演时,这种刻意拔高的叙事就显得格外讽刺。
一位带着孩子来的母亲在社交平台写道:“我本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夜晚,结果听了一堆听不懂的‘艺术宣言’,孩子只问了一句:妈妈,烟花怎么这么短?”这句话,像一根针,刺破了主办方精心编织的“艺术泡泡”。
精英阶层似乎总有一种执念: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大众的娱乐小众化。他们热衷于用“艺术”“理念”“精神”等词汇包装商业活动,却忘了最基本的问题——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当一场烟花秀需要提前“补习”艺术理念才能“看懂”时,它就已经背离了公共活动的初衷。
二、大众的失落:我们只是想好好看一场烟花
最值得玩味的是普通观众的反应。有人吐槽“排队三小时,烟花五分钟,值吗?”有人讽刺“原来我连烟花都看不懂了,是我太low了吗?”这些看似调侃的评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大众对“被说教”式审美的反感。
一位年近六旬的大爷在采访中说:“我小时候看烟花,全村人都搬着小板凳出来,大家笑着、闹着,那种快乐是真实的。现在看烟花,还得先懂‘艺术’,太累了。”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酸。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连快乐都要被“定义”和“筛选”了?
主办方或许认为,赋予烟花“艺术价值”是在提升活动格调,但他们忽略了:烟花最美的时刻,不是被赋予多少深刻内涵,而是它绽放时每个人脸上真实的笑容。当一场活动连最基本的“让观众开心”都做不到时,再多的“艺术表达”也不过是自欺欺人。
三、从“自我感动”到真正共鸣:放下身段,才能走进人心
这场烟花秀的争议,给所有文化活动主办方提了个醒:真正的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表达。与其沉迷于构建“精英人设”,不如多想想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活动的价值。
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们不需要被教育什么是美,我们只需要被允许感受美。”这句话或许值得所有文化从业者深思。当一场活动能够放下身段,真正与观众平等对话时,它收获的掌声,远比任何“艺术宣言”都更加真实动人。
结语:烟花易冷,人心难暖
烟花易冷,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应消散。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任何试图用“精英叙事”绑架大众审美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沦为一场尴尬的“自我感动”。毕竟,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刻意标榜,它存在于每个普通人最真实的感受里。
或许,下一次放烟花时,我们可以少一些“理念”,多一些“温度”;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陪伴”。因为,最美的烟花,不是照亮夜空,而是照亮人心。#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