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直言不准中国自主造尖端芯片,美国加码封锁 中国芯反杀破局

骆家辉当众放狠话:美国绝不允许中国自主造尖端芯片!

紧随其后,美国砸下史上最狠芯片封锁,誓要卡死中国芯出路。

可这禁令没卡断生路,反倒逼出中国芯的绝地反杀。

被断言 “绝不能造” 的中国芯,为何能上演绝地反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封锁下中国芯逆袭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突然加码AI芯片禁令。

不光全球企业不能给中国卖先进计算芯片,连在华的外资企业都被要求不能转让芯片相关技术。

甚至连采购中国产的高端芯片,用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都被严格限制。

这意味着,中国芯片产业不仅买不到想要的先进产品,连学习相关技术、开展正常产业合作的路都被硬生生堵死了。

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曾在国际场合公开表态,说美国绝不允许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

这句话没有任何遮掩,把美国的真实心思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他们不是要在公平竞争中赢过中国,而是想从根上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

让中国永远在芯片领域依赖别人,做低附加值的组装工作,永远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这样的封锁不是第一次出现。

2018年芯片禁令刚出台时,中国高端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绝大多数都要靠进口。

当时整个芯片行业都陷入了焦虑,不少企业手里握着订单,却因为拿不到核心芯片,生产线只能停在那里。

科研人员看着国外的先进技术,明明知道差距在哪,却因为封锁没法接触到关键技术,连学习借鉴的机会都没有。

那种被人卡着脖子、动弹不得的感觉,成了当时中国芯片人的共同记忆。

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在芯片领域知难而退,放弃自主研发的念头。

可他们忘了,中国从来都是越被卡脖子,越能拼出一条生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对中国实行核技术封锁,放话中国一百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结果呢?科研人员硬是靠打算盘计算数据,挖野菜填饱肚子,在1964年让罗布泊上空升起了蘑菇云。

九十年代,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我们就自己造出了“天宫”。

曾经依赖美国GPS,却在关键时刻被断过信号,于是我们花了26年搞出北斗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

历史反复证明:压力从来压不垮我们。

突破重围

面对层层封锁,中国芯片人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劲,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国家加大了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企业加速推进研发计划。

科研人员更是夜以继日地扎根在实验室,一点点啃下那些硬骨头。

到了2025年,这些坚持终于换来了实打实的突破。

一波波成果接踵而至,让人看到了中国芯的力量。

在芯片制造设备这个关键环节,杭州造的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在8月份正式下线。

精度能到0.6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以前这样高精度的光刻机被国外长期垄断,我们想买都买不到,只能看别人的脸色。

而现在,我们自己能造出来了。

不仅打破了几十年的垄断局面,还让国外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打听技术细节,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芯片制造端的突破同样亮眼。

中芯国际在缺少先进EUV光刻机的情况下,靠DUV设备反复曝光四次,硬是做出了接近7nm性能的芯片。

华为Mate60Pro手机用的就是这款芯片,它的上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长江存储攻克了3DNAND技术,让国产存储芯片走进了各大手机品牌。

龙芯坚持十多年研发,潜心研发自主的“龙架构”,新一代3C6000服务器芯片的性能已经能媲美国际主流产品。

设备和制造的突破,直接带动了市场的逆袭。

10月海关统计数据显示,集成电路出口额第一次突破万亿元,超过了长期占据出口优势的手机,成了出口冠军。

在封锁最严的时候,没人想到中国芯能有这样的爆发。

可事实就是,封锁期反而成了中国芯的爆发期。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龙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曾说,从被卡脖子那天起,很多人就把床搬到了实验室。

累了就躺一会儿,醒了就接着干,就是想早点拿出自主可控的芯片。

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正是这份坚持,让中国芯在重重封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美国失算,中国前行

美国那些推动芯片禁令的政客大概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越是封锁,中国芯片发展得越快。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的禁令不仅没拦住中国,反而先拖垮了自己,因为他们犯了三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能力。

他们以为卡住核心技术,中国就会屈服,却忘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啃硬骨头。

有数据显示,2018年之后,中国芯片企业的研发投入每年平均增长超30%,全球增长最快的芯片公司里,中国企业占了一大半。

第二个错误,是错把政治逻辑置于产业规律之上。

芯片产业是全球分工协作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环节。

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占全球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市场地位根本无法被替代。

美国强行推动科技脱钩,让自家企业付出了沉重代价。

高通公司60%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失去部分中国市场后,2025年上半年营收出现了明显下滑。

英伟达20%的营收依赖中国,丢了这块市场后,研发投入不得不砍了20%。

这些企业的困境都说明,违背产业规律的政治操作,最终只会伤害自己。

第三个错误,是过于迷信身份政治的作用。

骆家辉的经历早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国家利益面前,族裔身份根本无足轻重,立场才是关键。

他所说的“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听起来语气强硬。

可最终只会成为旧霸权焦虑又短视的一个历史注脚,根本阻挡不了中国科技前进的步伐。

芯片产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钻研。

如果美国继续抱着霸权思维不放,眼睁睁看着中美企业研发投入此消彼长,执意要在科技领域脱钩,最终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也不是不可能。

全球科技发展本该合作共赢,而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

美国的芯片禁令,不仅没能遏制中国,还打乱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节奏,让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受到了影响。

而中国芯片的崛起,不仅让中国受益,也给全球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结语

美国一句“不希望”,根本阻挡不了中国科技前进的步伐。中国芯片这条路虽然还有不少挑战,但那个自主而强大的未来,已经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中方严厉抨击美打压中国芯片》2025-05-22

2.新京报:《“全球禁用中国芯片”,美国难阻中国科技进步|新京报社论》2025-05-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芯片   自主   骆家辉   禁令   全球   企业   光刻   产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