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两点论 方芷璐 邓也
“8个月婴儿被收茶位费”“茶位费该不该收”……近期,广东早茶的茶位费频频引发热议,这一伴随早茶文化百年的收费项目,究竟合理与否、该如何规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在回应消费者诉求、整治行业乱象的同时,为早茶文化的传承筑牢制度保障。
茶位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清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茶水铺兴起,顾客付一、二厘钱便可入内歇脚饮茶,这便是茶位费的雏形。至光绪年间,茶室、茶楼逐渐升级,环境与服务提质,茶位费随之提高并衍生出服务费。可见,茶位费的本质是场地占用与基础服务的补偿,已与早茶社交、谈事的场景深度绑定,成为早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消费观念迭代,茶位费的争议日益凸显:外地游客难以理解“额外收费”,本地消费者也觉得“订餐已付费,不应再加价”。广州市消委会的民意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茶位费“不合理”,取消或规范收费的呼声持续高涨。
此次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柔性规范”的解决方案:不搞 “一刀切” 禁收,而是让茶位费回归“服务对价”的本质。征求意见稿提出,仅允许提供红茶、绿茶、普洱茶等高质量茶饮及配套服务的商家收取茶位费,且必须提前告知消费者;所有收费项目需明码标价,确保不同点单方式标价一致。同时,相关法律已明确“餐具费”“消毒费”等额外收费属违法行为。若商家存在未告知、强制收费、收费不服务等情况,消费者可通过协商、投诉维权。
这种 “明码标价、服务对等” 的规则,既杜绝了商家强制牟利、破坏消费信任的行为,又为坚守传统的茶楼留出了生存空间。早茶文化的传承本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茶位费的百年变迁是市场调节与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如今的规范并非否定传统,而是让其适配现代消费习惯。
茶位费的“废立”,应与现代消费观念与时俱进。让收费与服务匹配、传统与时代同频,才能让茶位费跳出争议漩涡,真正成为早茶文化的 “载体” 而非 “痛点”。期待这份征求意见稿能凝聚社会共识,让早茶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兼具,让这一岭南特色文化在规范中更好地传承下去。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