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的那场烟花,可能是今年最分裂的营销事件:全网都在骂“破坏生态”“伪环保”,#始祖鸟滚出雪山#的话题刷了10亿次;可北京SKP门店里,上万元的冲锋衣照样被“鸟人”抢着买单,柜姐说“周末排队结账要等40分钟”。更讽刺的是,骂声最凶的时候,始祖鸟悄悄上调了3款核心单品的价格,涨幅最高达15%。
这事儿透着古怪:为什么品牌放着好好的“讨好式营销”不用,非要顶着骂声“作死”?难道真像网友说的“大牌老板疯了”?可看看LV把114米长的“巨轮”开进上海静安寺,Nike在首尔街头堆出“足球坠毁现场”,圣罗兰在沙漠里搭起发光绿洲——这些年,越是顶级品牌,越爱干“惹众怒”的事。
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残酷:冒犯,从来不是营销的意外,而是精心设计的“阳谋”。当一件冲锋衣脱离“防水透气”的实用价值,卖到10倍溢价;当普通人在骂“智商税”时,有钱人却把它当成“身份通行证”——这背后藏着消费社会最隐秘的游戏规则:品牌用“冒犯”划清圈子,用“争议”抬高身价,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游戏里被精准定位。
要理解“冒犯式营销”,得先看懂品牌的“空间战”。
今年8月,首尔江南区突然炸开锅:一辆被砸烂的汽车半挂在写字楼外,十几个足球“撞”穿玻璃幕墙,碎片溅得到处都是——这不是真的事故,是Nike为新款足球鞋搞的“灾难现场艺术”。当地居民骂“吓坏小孩”“浪费公共资源”,可社交平台上,#首尔足球灾难#的话题播放量超5亿,年轻人挤破头去打卡,有人穿同款球鞋站在“事故车”旁拍照,配文“敢玩这么大,才是真酷”。
Nike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LV更懂“占领空间”的妙处:2023年把草间弥生的巨型人像立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路人说“晚上看着像恐怖片”,但奢侈品博主们连夜飞过去拍大片,说“这是艺术与商业的巅峰结合”;今年上海静安兴业太古汇前,LV造了艘114.5米长的“巨轮”,占了半条街的人行道,行人吐槽“走路都得绕着走”,可小红书上“打卡LV巨轮”的笔记超12万篇,有人专门穿全套LV去“登船”,配文“这才是上海的顶流地标”。
为什么品牌非要跟“空间”过不去?因为空间是最直白的“权力宣言”。
在城市里,LV的“巨箱”“巨轮”不是简单的广告,而是在说:“这条街、这座城市的地标,现在是我的秀场。”这种“公共空间私有化”的冒犯,恰恰证明了品牌的“统治力”——能让巴黎市政府、上海商圈为它封路、改规划,本身就是“高端”的最佳注脚。就像反对者说的“公共空间不能被少数公司垄断”,可在LV拥趸眼里,“能垄断公共空间,才说明LV配得上我”。
更狠的是把战场拉到自然里。猛犸象用头灯点亮阿尔卑斯山脉,说“敬畏自然”;圣罗兰在摩洛哥沙漠搭环形绿洲,说“与荒漠对话”——这些还算“温柔”的。始祖鸟直接把烟花放上天山5500米海拔处,就不是“对话”了,是赤裸裸的“征服宣言”:普通人爬不上的雪山,我能在这儿放烟花;你买的不是冲锋衣,是“能站上这个高度”的权力象征。
品牌太懂了:稀缺的空间,能制造稀缺的身份。当你穿着始祖鸟站在雪山烟花下拍照,发朋友圈时,潜台词是“我有时间、有钱、有能力来到这里”;就像都市白领穿着万元冲锋衣挤地铁,不是为了防风,是为了让同事看到标签时心里嘀咕“他居然买得起始祖鸟”——空间的“非日常”,最终都变成了穿着者的“优越感”。
去年小红书上有个热帖火了:“终于集齐5件始祖鸟,现在看到穿北面的都不想打招呼。”评论区吵翻了,有人骂“装X”,有人说“懂的都懂”。这事儿暴露了一个关键:今天的奢侈品消费,早就不是“买东西”,而是“买圈子”。
始祖鸟CEO徐阳说得直白:“消费者买的是故事,是精神寄托。”什么故事?“征服自然”“挑战极限”的故事——可真去爬雪山的“鸟人”有多少?小红书上“始祖鸟穿搭”笔记里,90%的照片背景是咖啡馆、写字楼、商场。有人晒“办公室战服”,配文“今天也是酷酷的鸟人”;有人教“如何用始祖鸟搭出高奢感”,底下评论“求链接,想混入鸟人群”。
这些“都市鸟人”买的,根本不是冲锋衣,是“进入圈子的门票”。就像当年爱马仕用“配货制”筛选客户——不是有钱就能买,你得证明“配得上”;现在始祖鸟用“冒犯式营销”干了同样的事:全网骂“破坏生态”时,你还愿意买,就证明“你和那些骂街的不是一伙人”。
这种“筛选”比你想的更精准。LV被骂“巨物恐怖”“浪费资源”时,真正的客户在想:“还好只有我能欣赏这种艺术,普通人看不懂才正常。”Nike“灾难现场”被批“宣扬暴力”时,核心消费者觉得:“这才叫前卫,那些保守的人根本不懂潮流。”争议越大,圈子的边界越清晰——骂声成了“过滤器”,把“不理解的人”挡在外面,让“理解的人”更有归属感。
更聪明的是,品牌把“筛选”藏在细节里。始祖鸟门店用“1v1导购”,和奢侈品店一样;联名款只在高奢商场卖,奥特莱斯很少见;甚至故意“限购”“断货”,让你得“抢”——这些手段都在说:“不是谁都能拥有我。”当一件冲锋衣需要“抢”,它就不再是商品,而是“荣誉勋章”。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第一财经记者在始祖鸟烟花秀争议后去门店采访,发现“上周末客流和平时差不多”。为什么骂声没影响销量?因为骂的人和买的人,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骂的人算“性价比账”:“凭什么冲锋衣卖1万?”买的人算“社交账”:“花1万能让圈子里的人高看一眼,值。”就像山姆卖好丽友被骂,可真正买生鲜的家庭用户根本不关心——品牌早就算准了,你的愤怒,和它的目标客户无关。
LV巨箱刚立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时,媒体骂“阴间”“密集恐惧”,可全球网友都在转发照片,有人P成“怪兽入侵巴黎”,有人拍视频吐槽“挡路”——结果呢?草间弥生联名款卖断货,门店排队排到街角。
这就是品牌不怕骂的核心原因:争议自带流量,而流量能精准触达“对的人”。
你以为全网骂“始祖鸟破坏生态”是危机?可对品牌来说,这是免费的“身份广告”:当普通人在讨论“该不该在雪山放烟花”时,目标客户看到的是“始祖鸟居然能在雪山放烟花”。就像当年Nike“足球灾难现场”被投诉“宣扬暴力”,可足球爱好者都在问“这鞋到底多耐穿,能把汽车砸烂?”——争议话题把品牌推到大众面前,而真正想买的人,会自动过滤负面信息,只记住“够酷”“够特别”。
更妙的是,骂声还能“反向筛选”客户。当普通人在骂“智商税”时,买的人会想:“还好他们不懂,这样我才显得特别。”就像有人说“穿始祖鸟的都是交智商税”,“鸟人”反而更骄傲:“你买不起,才说它是税。”这种“对抗感”让品牌和客户的关系更紧密——我们都在被骂,那我们就是“自己人”。
数据能说明问题:2023年LV草间弥生联名系列,在“阴间”骂声中销售额同比增长40%;今年Nike“首尔灾难现场”后,新款足球鞋销量涨了27%。品牌早就摸透了消费心理学:比起千篇一律的赞美,带刺的争议更能让人记住,更能让客户产生“我懂你”的共鸣。
不过,“冒犯式营销”不是没有风险。
去年加拿大鹅因为“虚假宣传”被骂上热搜,结果不光普通人不买了,连明星都开始穿国产羽绒服——当品牌的“故事”被戳穿,溢价就会像泡沫一样破掉。始祖鸟现在能“骂声中销量稳”,是因为它的核心客户还相信“雪山烟花代表高端”;可如果它继续在生态脆弱区搞事,当“环保”成为新的社会共识,“鸟人”可能会觉得“穿始祖鸟不够时髦了”,转头去买真正践行环保的品牌。
品牌的“冒犯”就像走平衡木:左边是“划清圈子”,右边是“脱离共识”。稍微偏左,能筛选客户;一旦偏右,就会摔下来。LV把巨箱立在巴黎大街,当地人虽然骂,但默认“这是巴黎的一部分”;可如果品牌敢在卢浮宫门口搭广告,那就是触碰“文化底线”,连拥趸都会觉得“太过分”。
说到底,真正的高端不是对抗共识,而是引领共识。猛犸象用头灯点亮山脉,既没破坏生态,又传递了“敬畏自然”;Patagonia每年捐销售额1%做环保,反而让客户觉得“买它是在做善事”——这些品牌不用“冒犯”,照样卖得贵,因为它们的“故事”和社会共识站在一起。
当始祖鸟的烟花在雪山炸开,当LV的巨轮堵在上海街头,当Nike的“灾难现场”刷屏朋友圈——这些“冒犯”其实在告诉我们:消费早就不是“买东西”,而是一场关于“我是谁”的身份投票。
你可以骂“智商税”,但总有人愿意为“身份标签”买单;你可以抵制“破坏生态”,但品牌会换个地方继续搞事。这场游戏里,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只有被精准定位的“消费者”:有人在为实用买单,有人在为圈子买单,有人在为流量买单。
唯一值得警惕的是:当品牌把“冒犯”当成捷径,当“争议”盖过产品本身,这场游戏还能玩多久?毕竟,再高端的身份标签,也抵不过“失去人心”的代价。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该想清楚:你买的到底是“需要”,还是被品牌“冒犯”出来的“欲望”?
这可能就是喜马拉雅烟花炸出的终极问题:在消费主义的狂欢里,我们究竟是在定义自己,还是被“冒犯”定义?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