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47分,波莉・哈德森把熟睡的丈夫摇醒。
她手里攥着吉娜・福特的《快乐宝宝养成记》,对着哭闹不止的宝宝吼:“你看看书上写的!他怎么就不快乐?”
这位《卫报》专栏作家后来坦言,那段初为人母的日子,被这位育儿“教母”的规则折腾得几近崩溃。
哈德森当初也是福特的忠实追随者。

毕竟那本书在英美卖了上百万册,还拿过育儿领域的奖项,媒体更是把福特捧成“育儿大师”。
她想着跟着专家走准没错,于是逐字逐句照着书中规则养娃,连标点符号都不敢怠慢。
可现实给了她狠狠一击,宝宝根本不按剧本走,该睡的时候不睡,该吃的时候不吃。
睡眠不足的折磨让哈德森身心俱疲。
她后来回忆,那段时间眼里全是“失败感”,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出了故障”。

本来想靠着专家规则轻松养出“快乐宝宝”,但后来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哪能被一套规则框住?
福特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数字世界。
她推出的育儿APP售价29.99英镑,一天到晚给新手父母发通知。
哈德森讽刺说,这APP简直像在时刻提醒“你做得不够好”,搞不好下一步就要推出24小时离婚法庭了。

这种靠制造焦虑赚钱的操作,确实让人不舒服。
吉娜・福特能火这么久,本质是抓住了新手父母的焦虑。
第一次当爸妈,没人不想把最好的给孩子,面对哭闹的宝宝,很多人会慌神,这时候“有标准答案”的育儿书就成了救命稻草。

可问题在于,育儿从来不是工业生产,不能用统一标准打造“完美宝宝”。
英国市场上类似的育儿APP有两百多款,大多打着“标准流程”的旗号。
这些工具本应是辅助,却慢慢变成了束缚。
有位宝妈说,她曾因为宝宝比APP规定的吃奶时间晚了十分钟,焦虑得掉眼泪。

如此看来,这些所谓的“科学育儿”,反而给父母套上了枷锁。
哈德森的经历不是个例。
现在社交媒体上满是“完美妈妈”人设,有人晒出按专家规则养娃的全流程,吸粉百万,引得无数人跟风。
可这些光鲜背后,是多少父母的自我否定?英国有数据显示,现在新手父母的焦虑问题比十年前严重多了,这和育儿标准的同质化脱不了干系。

就在哈德森逐渐走出阴影时,福特又抛出了新观点。
她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父母把孩子放在伴侣之上,再坚固的夫妻关系也会破裂。
这话一出,社交媒体直接,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很快破了五百万,父母们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哈德森看到这个观点时嗤之以鼻。

她坦言自己花在儿子身上的精力,远比取悦丈夫的多,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在她看来,如果伴侣不愿为孩子多付出,那才是“危险信号”。
她甚至做过不少现在想来荒唐的事,但大多数父母都有过类似经历,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本能。
有个朋友曾被问到“着火的房子里先救妻子还是孩子”,对方毫不犹豫选了妻子,理由是孩子可以再生,妻子独一无二。

当时这位朋友还等着妻子赞许,可哈德森直言,这根本不是什么“正确答案”。
当然,她也承认,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
美国有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显示,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畅、经济压力,和孩子优先级没多大关系。

现实中,很多夫妻因为共同照顾孩子,感情反而更深厚。
他们一起熬过深夜喂奶的疲惫,一起分享孩子第一次翻身的喜悦,这些共同经历成了婚姻的粘合剂。
蒙台梭利理念一直强调“尊重儿童个体”,正面管教也提倡“共情沟通”,这些流派和福特的僵化规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养娃就该灵活变通,有的家庭适合侧重亲子关系,有的家庭需要多关注伴侣互动,没有必要非要争个对错。
现在很多父母被专家观点裹挟,忘了养娃的初衷是爱与陪伴。
哈德森最后打趣说,她要写一本《躺在地板上哭泣,同时诅咒吉娜・福特的名字》的育儿手册。
这话看着搞笑,却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摆脱专家规则的PUA,才能真正享受育儿的过程。
毫无疑问,育儿没有万能公式。

福特的规则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她试图用单一标准定义所有家庭。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也不同。
新手父母不必苛责自己,更不必被所谓的“专家理论”绑架。
接纳不完美,尊重自己的本能,根据家庭情况调整育儿方式,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毕竟,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从来不是刻板的规则,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与陪伴。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